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能给予人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能赋予人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能启迪人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能劝导人为善?难道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中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的哲学最感兴趣而又最为头痛的问题。
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实则就是“形成哲学观”的过程。每个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首要问题,并尝试去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其实,“哲学究竟是什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哲学观”。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来以来,以当代世界哲学为背景,大致可概括出八种主要的哲学观,即: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样式说,文化批判说,实践论说。
笔者将分几篇文章介绍这八种学说,本文为第一篇。
一、普遍规律说
1 核心观点:“普通规律说”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2 历史基础:具有深远的哲学史背景。例如,古希腊哲学“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全部知识的基础和提供一切科学的逻辑”等都是把哲学定位为“对普遍规律的寻求”。
3 心理基础:人类的思维在面对千姿百态的世界时,总是力图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并期望采用这种“统一性”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全部知识。这就是人类思维所追求的: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的自由性”。
4 辩证看待:该学说在寻求“普遍规律”时忽略/脱离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把哲学理论混同为一般的实证知识。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重新理解“普遍规律说”。
二、认识论说
1 核心观点: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的。
简言之,“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也就是,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必须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
2 历史基础:①是在反思“普遍规律说”的过程中形成的。②当时正处于“认识论转向”时期。
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现代的语言哲学,并把近代哲学的变革称为“认识论转向”,把现代哲学的变革称为“语言转向”。如何理解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此时,哲学还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只能直接地“思考这个世界”,并试图直接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个阶段,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此时,哲学开始“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出现了“认识论转向”,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去寻求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并把这个“同一规律”作为真正的“普遍规律”。
第三个阶段,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此时,哲学从对“认识”的反省中考察到“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中介——语言”,出现“语言转向”,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才有可能去认识和表达。
三、语言分析说
1 核心观点: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并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的理解。“语言”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中介/媒介。
哲学问题从根本上就是语言问题:①从本原的意义上,哲学并不提供知识或理论,而只是分析和澄清人们表达的含义。②古往今来的思辨哲学家制造了种种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原因在于错误地使用语言。③由于现代逻辑的发展,人们能够正确地把握语言的本质和结构,从而厘清由于误用语言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困惑。
2 历史基础: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即“语言转向”。这种哲学观,既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产物,又是反思“普遍规律说”的结果。
3 影响意义:语言分析哲学家们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分析人的思想,分析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或互相交流的概念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它们的实际应用”。——因此,语言分析哲学既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主题(寻求解释世界的普遍规律),也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方式(思辨的反思方式),而把“哲学的技术问题”即对语言的分析提升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4 辩证看待:过分地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论”的重要性,尤其低估了哲学理论自身和哲学反思方式的重要性。实质上是把语言当作进行逻辑分析的工具,但过分地强调了语言的逻辑性。导致:并非把语言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反而是把哲学降低到逻辑性语言的层面。
小结:三种学说分别对应哲学史上的三个不同时期。
参考文献: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