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搭石》
走进著名乡土诗人刘章的散文《搭石》,迎面而来的是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洗练,朴实。这篇文章是怎么诞生的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刘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刘章,当代诗人、散文家,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出版了《刘章诗选》《刘章散文选》等28部著作,曾经获得首届全国新诗奖等多项奖励,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小学教材和辅导教材。
每一篇文章的诞生都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搭石》也不例外,作者刘章专门写了文章讲述《搭石》的产生过程。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
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
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到我这儿才六代,算来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光阴。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
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只有窄处才搭小桥。夏天山洪暴发,唯有来回蹚水,或背水而叹。一年365天,有200多天走搭石。我是在抗日烽火年代出生的。七八岁前钻深山老林躲鬼子,没走过搭石。解放后才跟大人出山走搭石的。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竟走了32道搭石。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道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1977年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嗒嗒,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我写《搭石》,没有任何前人文字可以借鉴,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古代的文人们,写小桥流水,写古道、渡口,没人写搭石。我的文章发表后,在湖北诗人管用和的诗里读到一首同一题材的《踏石》,我想,也许叫“踏石”更准确。后来查《汉语大词典》,果然有“踏石”这词条:“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举例用的是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蹚不完的冷水小河,蹬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大师的命名,当是无可置疑的。
搭石是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产物,只有在三四尺深以内的小溪、小河里摆搭石,在大江、大河里则无能为力。
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中国正在搞公路村村通工程,许多山村都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道路,人们自觉地摆搭石,只能单向行走,要互相礼让,那种美就会永远存在。
读了以上文章后再次读《搭石》,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二、为什么不叫“踏石”而叫“搭石”?
刘章的《搭石》写道:秋凉以后,人们在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任人走,任人踏”。按说这样的石头应该叫“踏石”,可为什么称为“搭石”呢?
先看看“搭”与“踏”的区别。“搭”和“踏”都表示动作,从这两个字的部首就可以看出是不同肢体所发出的动作,“搭”是要用手去完成的,“踏”是用脚去完成的。“搭”和“踏”还包含不同的意义。“搭”有搭建的意味,在动手之外还需要用脑,也就是说“搭”含有创造性的需求;“踏”是用脚去踩,所踩踏的对象一般都是被动的东西或者被损害的东西。
再看“搭石”与“踏石”的区别。《搭石》一文中的“搭石”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渡过小溪,还需要人们根据水的深浅对岸上的天然石头进行选择,不仅要考虑大小适中,最重要的是要稳当,这是首次“搭”的要求;当人们发现有不平稳的搭石时,就需要对搭石进行调整:转换位置或者在某个部位加上一块小垫石,再不行就换上一块新的搭石,这是再次“搭”的要求。不难看出,“搭石”这项工作,看上去只是简单地摆上石块,实际上也是需要讲究劳动技巧的,它与人的关系很紧密。如果是“踏石”的话,就显得比较平实,只能从外形和功用方面来体现它在小溪上的存在,甚至偶然出现在小溪中的一块石头也可以成为“踏石”让人临时通过,这样看上去它与人的关系就比较疏远,当然也就难以表达乡亲们的奉献精神和谦让的情怀了。
可见,“搭石”和“踏石”,一字之差,境界却大不一样。
三、危险的山洪暴发
山洪是山丘地区特殊的洪水,山区居民习惯上称它为“发蛟”。山洪的可怕在于它常常会突然发生,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会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常造成局部的洪灾,可以瞬间将一个山下的村庄夷为平地。
山洪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这种可怕的灾害究竟是怎么形成和发生的呢?
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方多在中高山区,地形上有很大落差,河谷坡度陡峻。山洪暴发区一般被大范围树林、毛竹覆盖。
山洪暴发主要受水源的影响。水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山洪往往由降雨引发。每到汛期(多雨季节,连续多个雨天),暖湿的空气携带大量水汽到达林区的上空,与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相遇交锋,就容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形成暴雨。暴雨的能量迅速累积,会让地表的土壤松动,瞬间从山体的中上部倾泻而下,这就造成了山洪和泥石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也成了山洪暴发的因素。人类在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在陡坡开荒种农作物,或是进行工程建设,都会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人类破坏天然植被,对森林进行乱砍滥伐,都会使得土地发生松动,易造成山洪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