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抱着被拯救的期望来看这本书的,其实早在半年前就想要看了,只是.......它叫“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是不是瞬间就明白为什么我一直没有看了。若不是最近出现了感情危机,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去碰它。结果这一碰,就用了两天时间看了两遍。
好吧,既然提到危机了,估计很多人都会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说来话长,总结起来就是:互相看不惯。这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且共鸣的人心里一定都会有一个大大的“为什么”。为什么曾经甜甜蜜蜜,恨不得黏在一起的两个人,现在竟然动不动就吵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耐心和体贴?甚至经常会想:我是不是找错人了?当初怎么会看上ta?当初是不是眼了瞎?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所向往的都是如电视上、小说上、诗歌上那种水晶般的爱情。如果不一样,那一定是没有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可是,在最开始那段卿卿我我的时光里,谁又会有这样的怀疑么?显然没有。
月晕现象
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期,于此时,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即使是扣鼻屎的动作,都会感觉有种特别的气质。这种把差看成好,把丑看成美的现象,作者称为“月晕现象”。
在这段时期,两个人就像是各自的一部分,分开了就要死。所以会有这样的千古名言:我爱你,没有你我就会死。结果,为了证明爱,真的就有好多人死掉了。但是,真爱就是这样么?两个人彼此不愿分离,就是因为爱么?不不,这是需求。是爱与被爱的需求,促成两个人相互亲近。之所以富有激情,就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将要得到满足的一种期望。而期望=愤恨的前身,一旦时间久了,发现自己的期望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时,就会认为这个人并不是理想的伴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满。为了弥补和理想中的差距,就会企图改造对方,试图让ta变得理想。但是,改造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时就进入了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幻灭。
幻灭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对对方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强烈的不满会造成一系列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权利斗争。此时我们一见到对方就会心烦、会争吵。我们会使用大吵大叫甚至暴力等手段,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是什么激怒了我们?真的就是因为伴侣的想法和行为很过分么?实际上,吵架的起因往往都是非常细小的事情,比如倒垃圾、迟到、关于买什么的意见不一致等等。作者就提到,我们之所以会在这种小事情上吵架,其实是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起的不愉快,这种不愉快是儿时的旧痛。
一切旧痛都来源于儿时的经历,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一个想法在心中酝酿,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造成深远的影响。很多人的性格,都是因儿时的一个经历造成的,这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也有所提及。
这里要插播一段我的个人经历。在看到作者这样表述的时候,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我会总想着要对方来主动满足我的需求,而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生闷气呢?和儿时的旧痛有什么联系呢?突然间就想起来了关于铅笔盒的经历,那时很小,可能也就是一年级吧。在家里的集会上,看上了一个铅笔盒,就缠着我妈给我买,价格大概是20块钱左右的样子,那时的20块钱对我们穷人家实在是有点多,妈妈当然舍不得掏这个钱。结果我就原地哭开了,妈妈怎么哄也哄不好我,一怒之下就转身走了。我一个人仰着头哭了好一会儿,等视线清晰了,发现妈妈已经走了。突然间好像意识到自己犯错了,原地转了转,瞅了瞅,就去我奶奶家了。后来我再也没有主动要过任何东西,即使是父母主动问我想要啥,我都说没啥想要的。这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可以从能够清晰的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对于任何一个人,我都不好意思主动表达需求,感觉这样就是在给其他人添乱、惹麻烦。但是,对于另伴侣则不然,我会把她当作一个特殊的人,会认为我不需要主动表达需求,她就能够意会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在一次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后,就发现原来我的需求,还是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因此各种各样的矛盾由此产生。——插播结束,谢谢观看。
问题既然已经定位,就可以想办法解决。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是沟通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么就沟沟通通。对于伴侣间的权力斗争,作者还提到了八条建议。我觉得可以总结为“观察”。就是在发怒时观察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情绪来源是什么,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看自己为什么会发火。不用想,肯定很难做到~
内省
如果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关系就会进入内省阶段。在该阶段,许多东西都变得丑陋不堪。双方已经没有精力去争执了,更多的都是对关系的怀疑。许多人在这个阶段会选择放弃,“一切都结束了”。然而,这也是让自己穿越障碍,获得重生的一次机会。在作者看来,伴侣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直面内心世界的凭借。
对于如何在内省阶段实现突破,作者给出了几条建议,总结起来就是:直面问题,并100%的负责。我们总是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责任是一半一半的。可是,我们并没有让自己接受伴侣的一些小过失。实际上,内心的真实反映应该是“我负一小半,你负全责”。现在,就要打破这种观念,每个人都应该100%负责,并仔细从自己的身上找到问题的根源。
后面的内容,就有点看不懂了,讲的是真理和本心,这些我没有多大兴趣。感觉还是前面的部分更接地气一些,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你会从书的后面部分发现自己需要的内容。
这本书,绝不是不是看一遍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反复尝试,练习。里面还有一些内容,其实可以结合《当下的力量》来看,比如作者提到的“臣服”,在《当下的力量》里就有更详细的解释。
如果你为亲密关系(更多的人都是伴侣关系)所困扰,如果你想了解亲密关系,想改善亲密关系,那么这本书就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