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起来对着镜子,假装微笑,可以使一天变得元气满满;完成领导交代的一件事情,假装自信,可以降低焦虑、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说“假装”可以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真正做到。
但是这样叙述不是很准确,起码它并不总是有效果。
“假装可以,直到真正做到”其实是一句宣传口号(catch phrase),但听起来像一句谚语(adage)。大部分宣传口号都是吸引人的,这是因为口号都具有内在的蛊惑性,并不是因为口号内容的真实性。类似的,“姜还是老的辣”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但是人们还是将它作为一个“原则”拿来引用。
其他的暂且不论,这里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阐述。
赫布(Hebbian)原则: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互相连接
这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相互连接。运用到这里,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做另一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将会产生内在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当人类做任何事情时,总会以某种方式触发一条潜在的神经回路。这种触发是一个神经元发送给另一神经元的信号(signal)。
当两个看似独立事件的神经元同时或前后连续的触发时,它们趋向于形成使之彼此相互联系的路径。最后,这个路径,就变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其中经典的例子, 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我们身上经常出现的认知偏差--记忆扭曲,即一件事情A与另一事件B的信息杂糅在一起混淆成扭曲的记忆情节,它们的内在过程就是A事件的神经元簇向B事件的神经元簇发送信号使得两个事件之间产生联系。这种联系指的就是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系统一的感性联系,我们不经过理性的系统二思维,常常会将这种联系错误地升华为因果联系,去解释狗因看到食物而垂涎、望梅而止渴等现象。
另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通过想某件事情来触发某个神经元,比如你正在想着开车,但是实际上你并没有开车,也会触发开车相关的神经元活动。这是因为现实感知完全是由大脑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虚拟现实带来的视觉假象(optical illusions)可以欺骗我们的大脑。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植入记忆来影响现实世界完全是可能的,只要形成足够稳固的神经元联系。
现在,当你说“假装可以,直到真正做到”,其真实意思是:假装保持在某种状态或者做某件事情以触发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做这些事情,你的大脑将会认为这些神经元与所做的事情是配对的。利用这些基于赫布原则的配对,你就可以将相关的神经元联系在一起,使你“真正做到”。
另外,重复的触发相关神经元活动还可以提高你做相关事情的效率和质量。
需要注意几点:
你不能企图去“覆盖”一个强大的存在。如果你天天游手好闲,你不能通过假装以为自己很努力去欺骗自己。毕竟现实摆在那里。
你不能通过假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你需要实实在在地努力工作、学习,不然你不可能“真正做到”。
原则是有效的,但不代表它放在哪里都能使用。怎么使用它,你需要有自己的考虑。
“假装可以,直到真正做到”的4项研究
1.即使不合理也要假装自信
研究发现,人们的自信可以创造积极的社会地位,即使这些自信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假装自信,然后使用积极的社会反馈取得实际的自信。
2.不要浪费钱购买昂贵物件来伪装自我形象
人们常常通过购买好的物件,比如高逼格的衣服、鞋子和化妆品等,来提升自我形象,以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然而,研究显示这将会产生逆火效应,最终将会加深对自己缺点和失败的记忆。
3.退后一步,选择替代方案,然后假装它
理查德E.瓦茨发明了一种方法,叫做“假定思维”(Reflecting As If),它指的是采取假装的策略进入一种既定的过程。他建议我们在假装成理想自我之前先退后一步,思考一下理想的自我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可以使人们获取崭新的视角,用简单的方式改变行为习惯,以便转化成理想的自我。所以这里的“假装”实际上就是退后一步以选择、评估替代方案,然后使用该方案实现“做到”。
4.谈谈你的诗和远方
人们如何保持真实,而不至坠入“做到”的假象(谎言)里。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讨论目标和愿望(aspirations)的人比起那些讨论例行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人,能够从他们的生活圈子中收获更多的尊重和钦佩(admirations)。一项后续的研究表明,表现的更加有能力并保持乐观的态度,将会产生持续的积极效应。那些伪装成乐观和自信的人通常在一个团队里更有权威和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初始就表现的更加有权威、有能力,这一初始化会改变他的后续行为,使之反映出权威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