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无法靠单点解决。目标受众的消费场景在变,市场需求在变,经营、战略、产品设计、组织架构等等也会根据变化做出适当地调整。
如果只从打工者的角度讲,他看到的仅仅是跟自己的工作内容相关的要素变化,却很少从老板的全局视角去思考经营系统的演变路径。
如果把创业看成是一辆车,这辆车是由无数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果把这些零部件全部拆下来,某个零件的运行方式对员工来讲可能会特别熟悉,但这些零件组合到一起后,彼此协调使其正常运行的技能,普通员工就做不来了。
由此你就会发现,公司越大,员工的岗位职责划分得越细,就越难看清公司运行的全貌。个人发展的这辆车造不出来,即便知道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在哪里,也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即便刚开始造不出来汽车,造个独轮车、自行车也比啥都没有强得多。
所以,系统问题无法靠单点解决。想要了解系统,就离不开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把自己变成六边形战士。难度虽然比打工高了不少,但这辆车一旦跑起来,这就是在社会中立足的底气。
当你掌握了整个商业变现路径的方法论,有了这台车,至于方向,往往不是定位定出来的,而是在跟市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测出来的。先有车还是先有方向?我的答案是:车比方向定位更重要。
有了车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而是要练车。交通标志、突发状况等等练得多了,才能顺利驾驶,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寻找方向。整个过程你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的使命定位就是在不断地测试中找到的。
当然,如果你的野心足够大,再加上探索的地方足够多有了视野格局,造飞机去探索更远的地方也是有可能的。
既然已经了解了自己单干的底层逻辑,这时再来看这类问题:我没有能力、没有优势、没有学历、身处小城,还有机会吗? 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本身是矛盾的。一无所长怎么可能与别人竞争?就好比我闭着眼睛,怎么才能看到世界?
改成“我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愿意花3年时间去打造,我可以在什么方面投入?”这样的问题就有解很多。
提问的角度,决定回答的质量。 如果真的有人给你传授“普通人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获得的跃迁机会,时代红利,XX杠杆”……别信,那是割韭菜的镰刀,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