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当庞大的收割机突然在城市街头轰鸣而去的时候,方知又是一年麦收季。
记忆里的麦收是没有收割机轰鸣的,完全是传统的镰刀、铲子,这是名副其实、原汁原味儿的割麦子。
麦黄前,中原区域有个有趣习俗,嫁出去的闺女是要回娘家走亲戚的,请村子里会做油食的人炸油果,类似今天的油条。生活相对拮据的时代,谁家支油锅是件特殊的事儿,说明要做好吃的了。大热天,烈焰舔着锅底,油在锅里翻腾着白沫。炸好的油果在小院摆得满筐满地,孩子们看见直流口水。
这时,大人会让孩子们去河边爬柳树折枝条。小孩手脚麻利,“蹭蹭蹭”上树折一堆抱回家,大人用这些青枝条把油果穿起来,十根一串。然后,两头一编,带着青柳叶的枝条瞬间成了圆圈,诱人的油果在上面很别致,很有意思。这样做是便于装篮子时点数。竹篮里铺上荷叶或桐叶打底,再层层叠满油果,最上面敷一条崭新的针织毛巾,闺女领着孩子们就去看老娘了。
这串亲戚叫走麦梢黄,是乡下人对丰收的一种庆祝与期冀。
男人们有空开始收拾架子车,拿出往年用的车挡头整整。女人们会把家里去年放置生锈的镰刀、铲子翻出来“嘶啦嘶啦”磨得锋利锃亮,随时投身金色原野。
割麦子用铲子居多,铲子割的麦茬低,碾过的麦秆要作为冬天喂牛的饲料,长点就可以多一些。偶有计划盖房子的人家就更需要长麦秆,打场特意让麦秆不用石磙碾压,只把麦穗去掉,原麦秆覆盖房顶,草房居多是用这种材料。
收麦是最辛苦的时节,人一叠三折,蹲在骄阳似火的大地里挥汗如雨,一天下来相当于蹲着往前走几公里。拉麦子装架子车时,男人们光着膀子汗流浃背,胸前被锋利的麦芒扎得红红一片。
妇女们会早点儿回家煮鸡蛋,烙油馍,做捞面。总之,这时节户户都会拿出最好吃的食物。
打场相对收割就显得有趣儿多了。两三头牛并排拉着石磙,在摊满厚厚的麦子上“吱溜吱溜”转圈,碾场人牵着拉牛的绳子,扬着鞭立场子中间吆喝,就像大将号令三军。
麦收时,卖冰糕的骑个大二八自行车,后车架上载个白木箱子,满收麦地乱窜。五分钱一块,可甜!吃起来比如今什么雪糕过瘾。打场时集体会买很多,几十号人聚一起“吸溜”冰糕的场景你肯定没见过。
为尽快使麦子进仓,打场是昼夜不息,拖拉机开启雪亮的灯在麦场撒欢,翻场人拿着桑叉在拖拉机空档中间进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罕见少有。
如果你不懂车水马龙,人欢马叫,你可以到这样的麦收时节体验下。即刻,你就会知道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难忘的是蓝天白云,骄阳似火正忙碌。突然,天边轰隆隆乌云密布,麦民即刻乱成一锅粥。为不使即将到手的收获泡汤,男女老少抄起家伙奔跑着,呼喊着,起场,垛垛,拢粒,拼出了老命!
当然,也免不了有把麦子淋到雨肚子里去的时候。
晚上,打场辛苦了半夜,大家会拿着被子躺在麦场睡觉。一来看着麦子防止被盗,二来晚上等风来了要扬场。再者,夏天躺到野外凉快人多热闹,喧嚣一天的收麦场景得以暂时的安静。天上繁星眨着眼睛,麦味儿浓香沁人心脾,一排人横在新鲜麦草上,鼾声如雷,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打得震天响,枕着丰收入梦的乡亲踏实安然。
清晨,天蒙蒙亮,布谷鸟就“咕咕咕”开始了欢唱,棉被打上一层潮湿水汽,大地弥漫着麦香清新,东方泛起迷人的鱼肚白。收麦人趁着凉爽,叮哩咣当拉起车子,后面跟条机灵的小狗,一天收割的大戏就又拉开帷幕。
无论如何劳累,瞅着又是一年仓满囤流,乡下人心底立马就流淌出幸福和满足,所有辛劳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麦收是农作物收获的重要时节,一年吃白面馍的希望就寄托这期间了。乡亲们的名字都闪现着这个季节的斑斓,麦囤,麦子,满仓等,都是对麦收时节无限的期望。连学校老师给放麦假学生布置作文都是麦收,放眼孩子们作文本,都是骄阳似火,汗流浃背,颗粒归仓,金黄色麦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描述。
麦收,一个令中国大地充满喜悦与希望的丰收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