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节奏,自然醒,锻炼,九点早餐,上午看书,下午写点儿东西,七点前晚饭,再下楼锻炼。
下午体检报告出来,跟去年比,虽然还是有肺结节、肺大泡和乳腺囊肿,但是各项指标越来越好。子宫囊肿彻底消除。证明这一年多的调理效果不错。不过比去年多了一项脂肪肝。很意外,我不喝酒,吃东西也清淡,生活习惯也挺好,怎么会出现脂肪肝。研究了一个下午,可能跟我长期睡眠不足有关系。我还想退休后多过几天“能吃饭就是挣钱”的日子呢,哪有什么值得拿命拼的事情呢。
今年家长面谈时,遇到好几位家长都困惑:“我们那么努力。为什么效果不好?”常识,常常不被人识。这一次又重新唤醒我要继续写那一本书的动力。可是,我真的写不动。一边写一边嫌弃自己写的东西不够专业。今年暑假无法去上海找老师请教,就询问了导师,说出了自己写作的困惑:一边写一边否定自己。老师却说:“这说明有更深层次的主见没有得到表达——向内挖掘‘否定’背后的理性,而不是向外找答案。”
怎么理解老师的话呢?我的“否定”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百思不得其解。
要不要继续写?想想那几个在我面前流泪的家长,我一定要写。不管能不能出版,如果我能写出系列的文档,直接给到家长一些助力,也能帮助到很多在误区 挣扎的孩子和家庭。可是老师的人学太高妙精深,我想要借语文教学这个载体,把那些高深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常识,挑战太大。 写案例还好,毕竟都是我亲自做过的,相当于梳理。可是要把每个案例背后的理论说清楚,还要搭建操作模型,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可是,要是一件容易的事,估计老早就有人做到了。不容易也意味着价值大,我更要迎难而上。人学理论如果能通过我的实践转化,解决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多好呀……写,难受。可是不写,我也难受。文字没有写多少,我倒是给自己加了不少戏码。
“老师,给点儿建议吧。”我是真的困惑。
“写,就是。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等聚齐了建议,再写。”老师再一次敲醒了我。
突然有点儿理解“否定”背后的理性:自我否定的背后是恐惧。我害怕写出来的东西无法实现帮助孩子的初衷。不是不相信人学,恰恰相反,我坚信人学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人学理论下的“自我意识模型”打破了很多常规,那些身体功课,那些对学科教学的深度理解,经过这几年亲身实践,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不太相信自己有那样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体系化的书写,让人学在教育领域扩展运用。
向内求,无论多难,这个暑假一定动起来,拿出部分稿子再说。当然,不能蛮干,沉下心来,先把导师升级版的手册研读了再说。
“跟哲学专业的人比,我数学好一点;跟文学专业的人比,我科学懂得多一些;跟科学专业的人比,我神学的修养好一些;跟教育学专业的人比,我学科教学的经验略有富余;跟心理学专业的人比,我哲学的趣味浓一些…… 但这所有的“好”加起来,都不足以让我在任何专业找到“胡说八道”的勇气。跟哲学家比,我的哲学分析还没有入门;跟数学专业工作者比,我的数学水平放在 300 多年前,还是平庸之极;跟文学家比,我的梦境缺乏光泽,更不要说灯火阑珊。 这所有的不足,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人,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去理解和追寻生命的诗意。 任何一门专业知识,只是人类理解自然、生命和社会的局部知识。人们需要一种能从涵盖一切的高度统领这些局部知识, 并为人类理解生命的诗意和探寻人类文明算法提供常识框架(坐标系)的学问,这门学问叫人学。 ”
老师手册第一页的“胡说八道”把我逗笑了,同时又让我陷入沉思。我必须鼓起“胡说八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