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们会无数次询问自己,为什么读书?
为什么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曾在深夜里询问自己,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浅层含义上,读书意味着好好学习,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再往深层含义讲,读书不仅有应对考试、工作的表面作用,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思考作为一个人,书籍,尤其是好书对人的影响,那种深刻的影响是可以让人顿悟人生真谛,寻找到自己的意义的。其实读书不在多,而应在选得精,读的彻底。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书读的精了,道理自然就会悟出来了,那才是真正的通透。
对于怎样读书,我觉得阅读方式很重要,电子书与实体书终究是不同的。
有人总结过:“人对于纸张也是充满着原始崇拜的。云端对于血肉筑成的人来说终究有些虚化,只有真切的摸到或平滑或粗糙的纸张时,我们好像才真正的触及到一本书的灵韵。”
我对此深以为然,因为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好书”与“坏书”都看,但却有着不同的阅读模式,青春浪漫的言情小说,多用电子书看,但仅仅是看个热闹,之后仿佛过眼云烟,随之飘散。读书当然是很快乐的事,但快乐有两种,一种是肤浅的快乐,是满足感官愉悦的快乐,一种是深刻的快乐,是淘尽狂沙始见金的快乐。因此,真正的经典名著,我都是用实体书看,因为我享受那种品味、欣赏的过程,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执笔记录于书中,与书交流,细品经典之韵味,这种翻看它们所带来的乐趣,真真是极好的!
犹记儿时学古筝曲《上楼》时,老师讲授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故事,只为其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感动,却不知背后所指深意,再长大些后,方知《西厢记》不仅是一部爱情之作,更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经典之作。
中学期间,学过许多名篇书丛,有《陈涉世家》、《鸿门宴》、《将相和》等等,于是便对《史记》念念不忘,后来终于在暑假一次性买回《史记》、《资治通鉴》等名篇口袋书,阅读那种小小的,内容却很丰富的书籍,在下课时,是最好的消遣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引起了我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的极大兴趣,在后来的假期中我又继续啃《水浒传》这部“大块头”,虽然没有通读一遍,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提到梁山好汉,他们的形象每每都能在我的脑海中再回放一遍。
“辗转千年岁月,一缕书香不断”。
经典之所以经典,只因它本身不受时间、空间所受限,仍能因其本身的魅力与价值不断影响着世人,给人以启迪。中国许多书籍就是建立在古书的框架基础上而搭建的,包括唐代诗人、宋朝词人所作,都是依靠着《诗》、《礼》、《论语》、《孟子》、《老子》等经典框架,这些包含儒家思想的古书是许多后代经典的源泉,若不通读古书,便不能读懂后续众多经典。当然,这些古书中有糟粕,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今时代潮流发展所结合,不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书单,还是自己列的好。
关于读什么书,列什么样的书单,还是要自己来不断探索,那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我终于明白:他人列的书单,终究不合适自己。
最开始读书时,我也看过那些所谓“大家”列出的各式书单,但我会从中挑着几本自己感兴趣的读下去,后来我发现:哦,原来书单这种东西,还是应该由自己来寻找、探索再到最后列出来,因为每个人的书单,其实是与每个人的阅读经历息息相关的,别人的书单与他自己相关,而唯有自己才知道内心寻求的究竟是什么,那样找到的书,才能读下去,读进去,真正的有所体会。
记得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确实如此,读书,读好书,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