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是从我二年级开始的吧,然后…可能一直到现在,我一直都是“留守儿童”。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妈外出打工,把我弟留在了舅舅家,我了则寄留在我大姑妈家。那时候,我们乡下学校可以用粮票在食堂吃饭,或者兑换各种零食。我爸妈走的时候,用大米兑换了很多粮票,按他们说,应该够我吃一个学期了,可能我从小就有败家的特质,我每天饭后要拿粮票兑换很多零食,什么辣条啦,方便面啦…长时间这么消费,粮票怎么可能够我吃一个学期的饭,后来我爸妈打电话问我粮票够用吗?撑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老实说,我吃的多,不够了。怎么说了,现在想想那段时间,作业没有人管有没有做完,垃圾食品随便吃,我只能说,我过得很自由啊!但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孤独吧。
后来我爸妈过年回来的时候,看到我手上满满的冻疮,人又瘦又黑。一直到我上高一,冻疮才消失,也不知道怎么就好了,但直到今天还是又黑又瘦,不用怀疑了,我只能安慰自己这是基因遗传吧!可能是觉得对不起我和弟吧,或者是不放心我和我弟吧,第二年我妈没有外出打工,那一年的记忆有点短档了,但肯定发生过和我妈杠的事情。
家里经济条件是真的不容乐观吧,所以我四年级的时候,我妈又跟着我爸带着我弟去了江苏打工,我寄留在了我小姑妈家。照样给我兑了很多粮票,另外,每天还有1块钱的零花钱,那个时候1块钱是可以买到很多零食的!我小姑妈家百米之内就有一个小学,但可能是因为学籍的原因吧,我不能在那个学校读,只能每天骑个自行车去镇上的中心小学上学。那时候去姑妈家的那座桥还没有做好,我记得那年夏天发大水,土桥都被冲垮了,天又下着大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推着自行车上坡走农田,农田你不能踩吧,只能走窄窄的岸边,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想想那个时候自己就胆大,可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独立的吧。从小读书上学,下再大的雨,刮再大的风,都没有人接送过,我自己也能平平安安的回到“家”,是胆大吗?是勇气吗?是独立吗?可能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吧~
那一年还有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我和几个小伙伴,放学玩疯了心,然后自行车被偷了。我问了看管自行车的小卖部阿姨,问了一些同学,四处询问后,有个同学给了我一些线索,说是貌似看到了A同学骑了我的车走了。这个人,我知道的,一直小偷小摸,我和一个最好的小伙伴杀到她家,一开始她还说她没有偷,后来我就咬住是她偷的,不然我就告诉你妈,纠缠了她一会,然后她承认了,带我们找到了那辆自行车,车上都是泥巴!后来,因为太晚了,就没回姑妈家,去了小伙伴家,给姑妈家打了电话报了平安。哪有什么坚强,独立,都是事到临头,发现可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远水救不了近火,只有自己硬着头皮上罢了。
四年级暑假去了爸妈那。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工作中爸爸的样子,满身都是灰,脸上也是灰,差点没认出来!那时候我爸做的是抛光的工作,后面我才知道,可能就是将刚加工出来的一些车用器件上的锈迹,或者不平的地方进行机器打磨。这个工作,我爸至少做了十年。
自那次去了江苏后,就被爸妈一直说,怎么这么黑,怎么这么瘦,看着好寒心。后来我就被爸妈留在身边读书了,从五年级到初一,这三年也有很多事情值得说一说,但决定有机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吧。
因为以前外地读书不能参加当地的中考,也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我爸妈还是比较深谋远虑的,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业,所以我初二的时候,又被送回来读书,寄住在舅舅家,初中的时候,我学业还是可以的,算是表弟表妹们的榜样吧,一直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而只有我知道外表乖巧只是为了不讨人嫌弃,能好好的寄住在亲戚家。但不得不说,学业上从小就没让爸妈操心过吧,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自己心里有杆称,或者可能是受身边其他优秀的同学影响,所以自己也很努力的学习。环境和自我暗示,自己给自己的希望和信念,往往比父母给的压力更能使自己成长,变得优秀。
高中,我没有住校,让爸妈在外面给我租了一个单间。我有个表哥和我读同一所高中,表姨妈陪读,个把星期会让我过去蹭饭,偶尔帮我洗洗被单。高一放晚自习回来的时候,回到出租屋,发现钱和手机被偷了…很害怕!急忙跑到我表姨妈那,借她的手机给爸妈打了电话,说手机丢了。考虑到安全因素,学期末,我自己重新找了出租屋,搬走了…高中,因为安全原因,搬过,因为要和好朋友合租,搬过,因为要和弟弟合租,搬过,因为各种原因,算了算,每个学期都搬了一次。虽然一直搬来搬去,但每次都是新的环境,遇到不同的人,也是不错的!
去武汉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人拖着行李,背着包,坐着大巴车去的。其实,我是害怕的。但我一直清楚,害怕是没用的,爸妈没时间送你,自己去吧,不还有手机嘛,不还有一张嘴嘛,不还有一些钱嘛。
后来,我一个人来上海就业。
看,我说的没错吧,我一直是“留守儿童”吧,但我不像新闻报道过的留守儿童那般可怜,虽然孤独,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会无助,但更多收获是,自由,独立,自信,强大的适应能力…可能就是因为留守,我才成为现在的我,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自己决定的,其他人左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