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本书的名字透着一股硬核科幻感,又充满思辨意味,实际上它的故事正是如此。作者菲利普·迪克讲述了未来地球被大战后的放射尘污染,地球上的不同人种(算上仿生人的话)之间发生的故事,详细点就是,一天之内,一个赏金猎人怎样追杀了他所在区域的几个“偷渡”仿生人。
我还没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想来,电影情节会很紧张、表现力更鲜明,会有跟阅读文字时完全不同的体验。至于书中的故事,总有更多的细节、心理,以及作者的思考,甚至哲学和诗意,交织在其中。
开篇一场夫妻吵架,言语往来中便交待了那个世界的生活背景,星际移民、放射尘、飞车、动物稀有、电子宠物、情绪调节器、共鸣箱、默瑟主义、猎杀仿生人的机构和职业等等,而后,故事主角在这一天心理产生的变化,引出了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
仿生人的机能与人类几乎无差别、智慧甚至已超过不少低智人类,只是它们没有灵魂和情感。把犯错的仿生人当作冰冷的机械,毫无感情地杀掉,很好,没有问题,可是人类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移情共情的能力,很难让人对与己高度相似的仿生人毫不留情,特别是如书中所述的“异性”之间。
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一件惯用的物品还会有感情,对一个看起来聪明美丽有才华的“活生生”的仿生人呢?内心的矛盾与道德冲突可想而知。机器人在我们的时代已呈现越来越精密智能的趋势,不难想象未来总有一天人类将生活在被智能机器人环绕的世界中,书里的情景也并非遥远到触不可及。
科技是把双刃剑。书中的枢纽6型机器人生产公司,出于市场需求想尽办法把仿生人造得再像人类一点、无限像人类一点,反过来,这对猎杀它们的警局等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把它们跟真实人类区分开来会越来越困难,甚至有一天将无法区分。难以估量,这样做是好处还是坏处更多。
科技越往人性深处去融合,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就越模糊。就如,人类与仿生人的界限越模糊时,可能会误杀有情感障碍的人类,可能一个人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仿生人,往深处想,让人不寒而栗——你怎么知道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你是谁?如何证明自己的真实?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混为一谈,世界是混沌的,或许从科幻的角度,到那个时候会出现一种新的认知、新的规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个新世界,就像《三体》中的星舰文明,就像歌者的二向箔。
由此能体会到科幻作者创作的不易,他们既要有大量的科技知识,又要有大胆而开放的丰富想象力,构造一个既可信,又虚幻的世界,不似玄幻武侠小说,天马行空自由畅想,也不似爱情伦理小说,更多关注的是普罗大众都有的情感内心。这有时容易造成一些比较明显的逻辑漏洞,有时觉得那个世界又不像现代、又不太可能是未来——真是两难啊。
如本书译后序所讲,书中有科技发展不均衡的错位感、无法讲明白想象出来的日常器物的使用原理、真实的与电子的动物生存疑问等等,确实是,在阅读时会产生诸如此类的疑问,有些地方甚至经不起仔细推敲,此外,我还觉得书中的对话太多了些,故事的叙述也较随意散乱,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我读的科幻作品不够多,仅从单纯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还有些不尽人意,可是想一想,它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幻想的是接近现在这个年代的场景,读这本书,本身就很科幻啊。
有不足是很常见的,科幻作品的魅力足以大大掩盖那些不足,因为这类作品的核心,很多终归是对人类困境、复杂人性的探索,对未知与未来的注视和追问。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天问”,有“明月几时有”的追思,时空的无限与永恒,很容易让人类产生共同的一种“万古愁”,古人祭祀、写诗、畅想宇宙,今人在科技和知识的加持下,在思想上走得更远,思考外星文明、星际旅行、人工智能、多维空间等诸多可能,依照科技发展的规律,有的科幻想象竟成了真,更多的想象像无数的思维触角,去敏感着颤抖着,伸向广阔的宇宙与时空,不知道何日有回响,不知道那思维本身是不是就只是虚空而已。
说回本书,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我不知道,很难去想象那个情景,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去思考,仿佛不切实际,仿佛无关紧要。科幻作品提出了问题,引导着普通人去多想一点点——人类杀害仿生人有碍道德吗?人类与虚拟事物可以相爱吗?科技走在了人性之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吗?
科幻作者总是站在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远一点的地方,凝视社会,凝望宇宙,带着无穷的疑问,替埋首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抬头看苍穹中的星星,最好能引起我们的好奇,也看上两眼,懂得他们眼中的瑰丽与浩瀚,寂寞与深情。
总有人类能到达那个遥远的未来、遥远的时空,只是我们永不会知道它像不像想象中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忧伤。古人倾尽所能也想象不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而他们的时代已古老得像化石。只有这份惆怅流动着,带动起无边思绪和探求之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