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目标教育的两种不同方法。
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有本事的人,找个好的工作……
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渣滓,被人看不起,被人笑话,找不上好工作,就去放牛,就去捡垃圾……
以上这两个场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吧。您从小接受的是哪一种教育?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采用的又是哪一种?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出发点相同:要孩子好好学习。但细思也有不同的地方:第一种给人的感觉是在前面“牵”着孩子,给孩子一个引力,让孩子主动向前进;第二种给人的感觉是在后面“撵”着孩子,给孩子一个推力,让孩子被动向前进。
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叫做:接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属于心理学“动机”范畴里的内容。两种方法可能都有助于孩子进步,但带给孩子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01
什么叫作接近性目标?简单说,就是你设定这个目标是为了实现它。
什么叫作回避型目标?简单说,就是因为不想发生什么事,所以要设定一个目标。
举个例子:
比如说,你想找一个如意郎君结婚,获得一个幸福的生活,这是接近型目标。
一段时间过去了,你慢挑细选,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这时,你妈开始催着你赶紧嫁人。她认为“都老大不小了,再不嫁就嫁不出去了”。
这就是接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的根本区别。
两种不同目标类型的人结婚后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是为了幸福而结婚,两人可能会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共创幸福;如果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是为了不单身而结婚,那能过下去,就凑合着过,反正都不想离婚,就别单身;如果结婚的男女双方一个为了幸福而结婚,一个为了不单身而结婚,两个人的目标动力不一样,在价值观上、双方爱对方的程度上等等,都会不一样。
02
如果一个人是用接近型目标去做事,他的体验一般都是主动、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整个人的体验也是激情满满的;
如果一个人是用回避型目标去做事,他的体验常常会是被动、消极的,比较保守的,以最底的原则和底线作为自己的标准。
为什么同样是在做一件事,会有接近型和回避型的区别呢?这取决于什么呢?这取决于童年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
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小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跟父母能够良好地沟通,那么他很容易就变成一个接近型的人。他们可以很好的学习、生活,很容易融入社交关系,亲密关系也不会有障碍。
而如果一个小孩子总是被父母威胁,父母总是告诉他说“你不行,你就只能怎么怎么样了”,他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回避型的人。不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充满回避型目标,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有障碍。
试想,一个孩子被揍着、骂着、逼着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另一个孩子自己积极、努力、向学考上了同一所名牌大学,短时间内看、从表面看,两个孩子的结果好像一样。但两个孩子的内在极其不一样,在离开父母的“怀抱”后,没有外在力量影响下,未来的两人的发展也会有天壤之别。
03
那么,是不是说回避型目标的教育方法不好?也不能这么绝对去讲。
大家看过《疯狂原始人》电影吧?电影里面小女孩的爸爸,趋向保守,趋向巩固既得利益,风险偏好和创新意识都极其低,是典型的回避型目标的人。而那个男主角,喜欢创新,大胆,喜欢改变,风险偏好强。更看中自己的价值,看中自己要实现的事情,是典型的接近型目标的人。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真正能够活下来的是那个小女孩的爸爸,说“不要去,老实点,待在洞里,不要往前跑”,这种人更有利于生存下来。
回到现在讲,生存已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还是多多选择、坚持那些接近型目标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个体的成长,而不是让孩子整天被那些回避型的目标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