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讲的是,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
看了《十二公民》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位穿着大裤衩子、端一罐头瓶子、泡着一杯被冲了无数次的寡淡无味的茶水的北京大爷幻想着以京片儿的老迈之势煽动一伙儿人以茶代酒上梁山,可如今梁山不是谁都愿意上的,也不是谁都是三碗酒就去敢骚扰老虎,更不是一碗糊涂酒就揭竿而起的无厘头醉汉。
如今的梁山好汉,不好这口,他们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酒精唤起的本能性热血沸腾不好使了,如今的梁山好汉追捧的是被驯服的力比多和菲勒蒙,说白了,他们不喜欢干了这杯二锅头,他们喜欢的方式是干了这杯下午茶,就像希腊式元老院的做派,这才是公民该干的事情。
看看《十二公民》的演绎也许你会明白话语的力量或者说“谈话疗法”的真谛。
当一群不相干的人被放置到一个个人不用负任何责任(这里没有你的领导、你的家长、你的孩子、你的老婆、你的情人、你的敌人等等)、只需发表自己内心最真实观点的时空里时,大家各自的表现、事情发展的方向等等都会展现一种人性最深层的张力,如果在平时,对于一群陌生人来说,在短暂的几个小时里是做不到的,但因为这个场合要形成一个陪审团,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分析推演,于是形成了一个类似心理咨询中的案例督导的模式,一场好戏上演了........
开场的情形,作为陪审团的团长希望赶紧完成老师指派的任务,尽早达成预定结局十二比零,然后撤摊儿走人。
十二公民,各怀心事也准备完成最后的任务,帮助孩子通过补考......
无关痛痒的考核,无心恋战的老师,毫无瓜葛的公民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注意,这不简单,这个任务是涉及人性、责任、社会公义以及内心隐痛的一个发酵过程。
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简单,这种预约性结果也就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对中国人一点都不陌生,多余话不要说,闲事少管,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不就结了?
可是总有一些人,有些不甘心,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来对抗这样假大空的“佛系”,这时,8号公民忍不住上场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亮剑了,当然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被3号公民(为案情深深所累)当作眼中钉、肉中刺,3号已经在内心告诫自己不干翻8号,枉我这京片子老司机的名号。
可是随着8号公民对案情的分析和启发,大家意识上的拒绝并不影响无意识的暗中参与......
于是被动的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中,案例的情境多多少少总是触碰到很多人内心的隐秘和疼痛,以及那些被藏了又藏、发酵变质了陈年往事,这些都会吸引无意识神通广大的参与,它会自动搜索和联系这个人身上的上下五千年以及生活中的所有蛛丝马迹,你的无意识已经毫无征兆的上战场了,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只是你的意识还傻坐着,等着几分钟后的圆满散场。
我们的无意识像藤蔓那样时刻不停的四处蔓延、四处抓捕那些它们感兴趣的东西,当我们焦虑时,我们的无意识四处冲撞,总觉得茶不够浓,酒不够烈,但在一段时间里,它找到暂时的居所,会尘埃落定,一切浓淡刚好。
这十二公民各有阶层、各有特长、各有故事,每一位公民都有一个又狡猾又诚实的无意识主体。
移情:对号入座
随着大家讨论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十二位公民都产生出一种不自觉的带入感,他们自身过去的、现在的以及亲朋好友的经历都浮现出来,甚至这辈子从来没对身边人说的话却说给了这些不相干的陌生人。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移情,比如我们总会对同一类人产生好感或憎恶,是因为这类人引起了我们或多或少的移情。
3号京痞子大爷是由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典型的京痞子,市侩、急躁、这些人窝着一肚子委屈、憋着一腔怒气、吞着自己的碎牙和血水,泡着没滋没味的温吞茶,一路上聊着明星的八卦、自身的聪慧豁达以及北京的历史,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别说这片儿皇城,就是整个中国都跟他们有关系。
话说这位大叔为啥这么气愤、这么激动?为啥动了真感情?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司机怎么动了真气?
各位,这里有戏,有故事。用心理眼光看,就是这个案例牵出了他的情结,这个情结里,纠缠了他人生多数的恩怨情仇,他不知不觉就产生了移情。
因此,十二公民讨论的案例就不再是一个跟3号毫无关系的案例,而是牵动他每一根神经的案例,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他做的每个行为都是被内心涌动的情绪所控制,因此他像一个跳梁小丑那样占尽风头却也出尽洋相,他从一开始就深陷案情,很难从一个客观和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案情,却又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
3号公民也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说:“我觉得那富二代的刀子是冲我来的,你们怎么都觉不出来,就我一个人觉出来了”这就是移情。
而8号也许不自觉的承担了这个被冤枉的富二代的代言人,他是一个想要与父亲分庭伉礼的儿子,他要从父亲哪里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于是,在这个讨论里,大家激动的又是哭又是笑,动了感情动了手甚至动了刀子。
在精神分析里,分析出眼泪是浅层次的,也许分析出屎尿、血肉都是很常见的。在精神分析里,灵魂赤裸裸的接受审判、质疑或是关怀、忽略等等,所有的可能性都会发生在分析室里。
就像这十二公民所演绎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学案例督导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群人、一类人的恩怨情仇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酝酿、爆发、消退、治愈、成长......
永恒的母题:父与子
在人类的心灵结构中,总有一些主题是永恒的,比如父与子的主题,自从孩子诞生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与父亲争夺权力,父与子爱恨交织,相爱相杀。
而十二公民讨论的案例正是父与子的纠葛。一个孩子杀了自己的父亲,这就是心理学中反复被讨论的主题——弑父。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一个男孩要成长起来,获得属于自己的世界必须要在精神层面走过“弑父”的阶段,只有完成这个任务他才能成为一个男人,一个成熟的人。也只有这样他才有能力接管这个父亲遗留的世界,他要通过弑父获得权力和认可,获得平等的地位和世界的臣服。
回到《十二公民》影片本身,一群父亲们在讨论一桩弑父的凶杀案,本来就很有带入感,这些父亲同时也是儿子,他们与自己的父亲、儿子都有过恩怨情仇,在这案件里,多多少少都会有投射。
而投射最多的就是3号公民。他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父亲,却又一直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希望有人能从失败的创伤中将自己拯救,不管是认错归来的孩子还是理解抚慰的前妻,但是他们都抛弃了他,所以他固着在这个创伤里,愤怒着、伤感着,而这个案例,恰恰将他带回那个创伤的情境。
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对号入座,坐上了被谋杀的父亲的位置,他要严厉的惩罚这个敢于弑父的逆子,他要挽回父亲的面子和权威。他的精神象征就是那种想要一直霸占权威的位置的父亲,但是他们的能力不足、思想封闭、固步不前,阻碍生命的流动。所以他注定是失败的。
在精神分析里,说到父亲,往往离不开父性,父性指的是一种代表着权力、权威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人的精神有着阉割和重塑的作用。
权利的斗争,往往是争夺一种地位,而什么会带来位置?有很多东西,认同是最基本的一种,认同某人,某人才会被给予一个位置。比如,片中,关于摆矿泉水的细节,一开始,7号公民只给团长面前放了矿泉水,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各位大神们,使出了看家本领,有些分析点出了要害,于是这些分析到位的公民们面前就会被摆上一瓶矿泉水,这个行为就说明,他的分析被其他某位公民认可认同了,于是他有了一个位置。
回到父与子,母亲或孩子认同这个父亲,这个父亲在家里才有位置,说话才算数,才被尊重,反之,如果不被认同,那他的下场就如同3号——一个被抛弃了的父亲。
那么父与子的问题如何被8号公民,这个意见领袖顺利驾驭的呢?
他用了四个字——“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这四个字,像个定心石锁定了父亲们浮躁的心,绑架了多少家长,也解救了多少家长。
为了孩子,像咒语般成功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对案情的分析当中。也是从这以后,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每个人都不会旁观者了,都需要全身心投入讨论。
潜意识的探子:细节博弈
细节从来都是幽暗世界的使者。
影片中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能提出一些细节,通过细节的分析来扭转方向。
而这个任务非9号公民莫属,当一开始的比分是十一比一时,8号孤立无援,正是9号非理性的支援,让8号的阵地拓宽了。另一个关键时刻就是9号对与楼下老头上电视时的衣着、神态、步态以及心理感受的大胆断言,才使大家重新怀疑这个重要证人的证言。至此,老人的证言真实性已经严重受挫,以及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对另一位女证人揉眼睛的细节进行分析时,也是这位9号公民被对面的4号公民揉眼睛、眯眼睛的细节所启发,大胆怀疑那个女证人可能根本没看清楚,至此,唯一一个与3号坚持有罪的4号公民也被折服了,而且还用了一句特别优雅的语句——对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想对这位高富帅说:向真理低头的男人是最帅的),最后比分扭转成为一比十一。
当比分以一个乾坤大挪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3号成为焦点,他的恐惧、焦虑、羞耻等等再也憋不住了,他现场直播:崩溃了,当众痛哭,终于曝出自己与儿子的恩怨情仇,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父亲直面自身的恐惧。
比分回到预定结果:十二比零,或者说零比十二,现在,谁在乎呢?尘埃落定,结果反而没那么重要。
2号看似是个和事佬儿,不参与是非的佛系公民,但他在细节上的认真,却让你目瞪口呆,他在一分钟之内根据有限的数据推算出火车经过一个定点的距离,他在论战中冷静思考刀口插入的位置的合理性等等,这些细节都启发了大家的思维,推动了讨论的深入。
同样,在心理分析中,精神分析师往往都是细节高手,他们会从被分析者的口误、笔误以及不经意的眼神、手势、口头禅等等小细节入手发现一些重要的东西,从而推动分析深入........
陪审团的价值:探讨真相的可能性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说:生命就是影响可能性的过程。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活着这么痛苦还要活着,也许就是生命在试探自己的可能性,展示自己的可能性,以及生命与自然、历史、文化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我们也看到人类的各种可能性。而一种观念、一种思维的可能性就代表了生命。就像8号所说的:“这是在我们社会里有巨大价值的保护措施”,他誓死捍卫也是这种可能性,因此对面的6号公民,虽然不同意他的结论,但赞赏他的态度。
如果你的人生没有可能性,那你和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借用3号公民的一句话,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同时,8号公民竭力维护的或者说竭力反对的是一种对于结果的简单粗暴渴求,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想寻求一种固定的、快捷的、简明的答案。
罗洛.梅,对于“过度简单化”的判决,他讲了一个心理学家的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在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时,圣彼得说:“我的好人,我知道你是多么勤奋。你被指控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不科学的行为。在这份文件中没有记载什么道德上过失。你和你后面那位一样高尚。无论你是行为主义者、神秘主义者、技能主义者、存在主义者还是罗杰斯主义者,这都和指控无关。那些都是小过失”
“你受指控,是因为你把一切变得平庸琐碎!我们给你了你一座大山,你却竭尽一生之力用它来造鼹鼠洞。你的罪过就在这里。你把悲壮的人类变成了琐屑卑微的。他是无恶不作的枭雄,你却称他为小丑;他在忍受苦难的折磨,你却把这说成假笑;当他鼓起足够的勇气去行动时,你在说什么刺激和反应;人类拥有热情,而你管它叫‘基本需求的满足’。你用你那孩子气的拼凑或假日学校批发来的格言来塑造人类形象,而这两者都是可怖的”“一言以蔽之,我们让你在那但丁式的诗剧中生活了72年,而你却为枝节小事耗尽一生!把一切过于简单化!你有什么要辩护的呢?你说你是有罪还是无罪?”
于是,彼得.班克特说:“我请求你来做法官和陪审团,你必须检查每一段辩护,首先要把每一个作为独立的事例进行审查,立足于其自身的价值,然后你必须对所有的辩护有个整体观”。而8号公民坚持和保护的正是这样一种价值观。
沒有女性?
秘密安然而坐
我们围成一圈跳舞,浮想联翩
秘密却端坐的中间,知晓一切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
父亲代表这社会和法则,而母亲代表着自然和本能。父亲代表这学习和教化,而母亲代表着顺应和臣服。
好吧,也许我会写一部《十二女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