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大热渐息,王菲那首主题曲《清风徐来》也断断续续听了不少次。网上纷纷评说这首歌歌词生搬硬套,混乱不堪。我对歌词一向迟钝,只觉王菲的声音到底可堪一听,摘掉耳机,那句“曾几何时,开始细数生辰”却留在心上不去。
细数生辰,真是吓人。大约每个女人都是懵懵懂懂不知如何便长到了二十岁,而二十到三十则是一条极短又极长的路,两旁提示牌上全写着四个字“小心驾驶”。如今呼啦啦过去一半多,虽然有时仍会被叫做女生,也知道睁着青涩双眼的日子已一去不回。
乔治奥威尔在散文里说:“小时候看到二十多岁的男女,便认为他们已经不年轻了,看到年纪再往上的人,只觉得衰老混沌得不堪,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活着”。
十几岁时谁不认为青春于自己是永恒的,但世道漫长艰难,“人会衰老”只是个最小的领悟。
想我高三那时,几个女生凑在一起说“花季十六,我们都十八九了,最好的年纪已经过去啦”。现在晓得,女人只会在真正年轻时互相嚷着老了老了,当真感到岁月威力后,只会沉默地暗示自己还年轻,并闯进商场寻觅尚可驾驭的嫩色衣裳。
中国女人的青春似乎尤其短,二十四就要抓紧,二十五未嫁就是老姑娘,二十六若要和男友分手,最疲惫的竟不是处理自身情绪,而是要面对老妈“还折腾什么,好的男人都被人挑走啦”的满面愁容。
但是尽管如此,对中国女人来说,没有比当下更好的时代。当下的女人,总比过往任何一个年代,有更多条件寻找对抗衰老的武器,无论是化学的,物理的,还是精神的。
很怕老吗?人必将变老。
说到底,太过怕老,是因为青春未能留下让将来那副衰老之躯受益的事物。女人若离开校园后便像个文盲一样生活,一年也不能翻完一本正经书,稍微要动脑的电影便能看睡着,自然要把青春当做生活的筹码,濒临二十五便感到焦虑不堪,并顺带怜悯比自己更大的熟女。这样的女人,过往除了年轻之外一无所长;当下除了害怕变老之外也并无确凿的动力与方向升级level;而未来,可想而知除了继续哀叹之外,更加无毅力抵抗嘈杂的生活让自己升值。
怕老,多半是因为无所事事。
轻度的衰老焦虑是正常的,同时,只要有事要做,有梦要追,年龄增长的恐惧很快就会消失。毕竟,年龄增长能带来的好东西太多了。处世从容、经济宽裕、胆大心细、能力提升……至少,大部分时候我想干啥就能干点啥,想买零食就买零食,想旅游就旅游,想竞争就竞争,再也不用小时候那样只是托腮幻想!而至于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拜托,咱们生活在中国,哪一代大人真正爽过?
我曾经居心叵测地想,那些很年轻就结婚的女人,大多是因为除了结婚也没有其他像样事可以做,相较之下,早点结婚生孩子,倒也不算浪费时间。但问题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连自己的心性都未必了然,谈何“灵魂伴侣”“夫妻沟通”“治家理事”?
妈妈所在的事业单位有个女孩,比我小两岁,刚见她时文文静静,二十二岁未到便突然结婚了,自己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块,老公四处打工,怀孕后夫妻俩和公婆住在一起,天天在办公室吐槽恋子的婆婆如何给她零碎折磨。
我起先会同情与疑惑:她为什么不看看公婆为人再决定嫁不嫁,为何不多谈几次恋爱挑一个聪明能干的?很快我晓得了,因为她除了年轻之外并无所长,所以她不安;对她而言,闺中待定是危险区,为人妻母是个永恒的安全区。她宁可在安全区里小打小闹,危险区的自由于她而言并非自由,而是放逐。
正因为如此,最怕老的女人,往往老得最快。
有工作实力与丰富头脑的女人,很少有早婚的。世界这么大,随便看一看也要时间。气质与内蕴带来的富足感,早已能够抵消岁月流逝的悲哀。
林青霞在《偶像来了》复出,大家纷纷恭维她女神不老,其实她分明老了,但她自己不在意。不在意就是不在意,因为她有不在意的资本。而他人,也因这份自信,而不敢在意。
我二十岁那年,看到模特春晓的采访,她彼时也是个小女孩,记者问她:五十年后,你希望你依旧青春美貌吗?她说:不用,就让我做一个快乐的老太太吧。
那时似懂非懂,以为她只是俏皮。如今,已过二十五,每日忙碌于编剧与出书,将学生时代有心无力的梦逐一实现之后,我便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