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一聊前段时间久久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这半年好似也忙忙碌碌,可看起来还是在原地踏步?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认知水平,都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性成长。
反思许久,终于觅得答案。
因为我没有具备持之以恒的能力。
我们常说量变引起质变,是真的吗?
不一定。
一周七天,为什么上学时间是周一到周五这样连续的?
同样的,如果把寒暑假取消,让中小学生上一天学休一天,会有怎样的影响?
其实且不说家长这一块会遭受什么困难,但就学生学习本身而言,非常危险,学习效率定是一落千丈。
这是由人脑储存——调取记忆的方式决定的。
当新的知识进入脑内,它就像一块孤木漂浮在大海里。
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频繁的相关刺激,比如大脑不断的重复记忆它,或者不断的联想、关联、分析、强化它,那就等于是这块浮木被大脑用一根带有吸盘的绳子给吸住了,哪天需要用它,一拽绳子就能调动到它。
相关刺激越多越频繁,这根绳子就会越结实,甚至会让这根浮木坚实的固定在那里,需要时绳子都不需拽了,他就在那里,大脑清楚的知道他的精准位置。
可如果它进入大脑后,短期内没有相关刺激,那它刚开始可能会老老实实的呆在那里,大脑也大致知道它在哪儿。再过些时间还没有被刺激的话,它就自在遨游了,最终游向无法再被大脑调取到的黑暗地方。
荀子《劝学》说:学不可以已。学习真不可以停止的。
不止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减肥、健身、爱别人等等,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态,怎么可能摆脱大象腿游泳圈,怎么可能拥有腹肌马甲线,怎么可能争取到与之共白头的机会。
人们总是粗略地强调“量变引起质变”,我今天跑2公里,下周五再跑2公里,从字面上理解我也是在积累量变啊。
可这中间跨度太大,导致上次的积累已经失效。
引发质变的前提一定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始终保持有增量,这过程中有个至关重要的点,它叫持之以恒。
什么是持之以恒?
就是长久坚持下去。
它不允许这个过程中出现空白点,每天都要去坚持,才是对它完美的诠释。
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这个世上谁深谙“持之以恒”的道理?
作家。
我们提及作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一个人天天坐在电脑前码字。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受影视剧的影响,毕竟你我身边并没有可以被称之为作家的这号人物。但影视剧角色也是源自现实生活的写照。
至少大部分的他们,的确每天都是在敲键盘写作的,一天两天三天......然后一部作品被雕刻完成了。
村上春树曾在《当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中写道: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苏格拉底曾给自己的弟子布置过一道作业,要求他们每天甩手一百下。
一周后他问有多少人在坚持做,答案是90%的人在做。
一个月后他又问,还有50%的人在做。
一年后,他再问,只有一个人在坚持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天两天的自强,谁都能够轻松做到,可经年累月的不息,却打败了大多数人。
就像我们常常听到的,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的人太少。
以读书为例,假如规定自己每天读30页,就让它正正好30页。
一页不许少,一页也不许多。
千万不要因为太难懂卡在第20页上,然后把剩下的10页留给明天解决。
谁都清楚,放任自己,只有零次跟无数次。
明天那40页一定还会遇上难哏的知识点,说不定把历史遗留的那10页刚读完,难点就出现了。
然后自己多半又会让渡给明明天,每天越读越少,结局就是永远停留在了某一页上。
更不要今天心血来潮读个百八十页,这更是大忌。
人都具有补偿性心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白天如果完成了1个小时的健身,那么晚上吃饭时,你会很容易让自己多吃一点。因为你觉得白天运动了嘛,比以往多消耗了卡路里呀,多吃点的罪恶感会减轻很多。
所以当你今天读了80页,超额完成了任务,那第二天你会放纵自己的几率就变得非常高。
真正危险的事情即将发生:在你享受了一天的放纵后,接下来的日子,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会及其轻易的一次次打断读书计划,再去执行它,可能已是半月后,当然也可能是万年后。
每天雷打不动的重复一件事情,保持同样的节奏,然后静静等待时间的馈赠。
我想在2019年的尾巴上,插一支励志小旗——习得持之以恒的能力。
希望你我都能在自己的纬度上,持之以恒,走出自己的步程。
再回首,定是千里之外,锦绣山川;再相视,定是彼此眼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