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登了一下碣石山。本篇感悟成文较早,原本是打算投于日更的,无奈赶上平台宕机,又因假期结束后琐事牵绊,不觉间过了这么多天。现投发出来。
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实这里的仙,除了世人惯常理解的神仙之外,更多的是泛指那些让山出名的仙风道骨之人,带有灵异色彩的事件以及沾上某些人某些事带来的所谓仙气。这其中,神话传说在山出名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例子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谈也罢。而大牛之人隐居之所,以及某些如仙气般的影响,则构成了山出名的又一大诱因。
这里将两者算作一类,是因为以现代人眼光看,二者无异于给山做了一个鲜活的广告宣传,碣石山就归为此类。
碣石山自古以来因位置重要就收入了《山海经》中,但也正因为在奇书中,且因始皇差人入海求蓬莱,前后到过碣石山的帝王多达9位之多。
我特意看了那些帝王的名字,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给他们分分类:一类是单纯的仿效始皇,如二世胡亥、汉武帝、晋宣帝司马懿、唐太宗李世民(景区应该备注清楚,司马懿是他孙子司马炎追封的帝号,并未称帝);一类是太喜欢美景了,刻意来此,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锦绣未央男主的原型,是个明君)、北齐文宣帝高洋(前明后昏);还有一类就是班师时偶然经过的,曹操(帝号也是其子追封的),隋炀帝杨广。然而最著名的广告,就是曹操作的那首《观沧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山高耸挺拔,千百年久历风霜而不改,静静地向人类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多人登山是为了打卡,为了征服,对此不能苟同。
不管你去与不去,爬与不爬,山始终如一,这才是真正的仁,不以外界的好恶影响自己的评价标准与行事准则。
我想,真正的登山,应是从中修炼内心,磨砺意志,收获坚持到底,慎终如始的喜悦,去体会那种大仁,而不是沉醉于到顶征服的洋洋自得。须知和大自然相比,芸芸众生不过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