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这样:
朋友圈刷到一篇好文章,看完立即收藏?
微信群里,看到老师发的资料,第一时间收藏?
日积月累,当你想要整理自己的收藏夹时,发现它已经多到你都不想整理了。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包括现在很多时候,也常常这么做。
而诸如此类的学习者,在《高效学习7堂课里》,被誉为松鼠型学习者。因为松鼠有一个习惯,它在每年冬天来临时都会到处捡松塔,捡完就随手放到自己觉得比较安全的树洞里。捡了很多,也存了很多,可是冬天来临的时候,松鼠却已经忘记自己捡了多少,又存储在哪里了,只能吃离自己最近的几个树洞里的存粮,第2年依然如此重复。是不是和我很像呢?
而蜜蜂则完全相反,它们会在采蜜前,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努力采蜜、消化、分泌蜜蜡,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越来越完善,可以容纳的蜜蜂也越来越多,而且熟悉蜂巢的结构后,每只蜜蜂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再大也不会乱。
我的偶像彭小六,就是这种蜜蜂型的学习者。他的印象笔记,分门别类,框架性特别强,而他本人,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呢?孙圈圈在《请停止你的无效努力》这本书中给了一个定义:知识体系是指能够帮我们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互间的联系、举一反三,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反应、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是不是有点拗口啊?我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地铁,地铁通过一段段轨道,把一个个站点连接起来,并通过轨道车实现人的运输。知识体系就如同这地铁一样,通过知识内容填充起知识架构,并用内容之间的联系将一个个点联系起来。
知识架构,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这三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架构犹如我们盖房子时用钢筋混泥土构建起的框架,一块块砖头就是知识内容,而
把砖头和框架连接起来的混凝土就是内容之间的联系。
我们建房子的时候,打完地基,是不是要先用钢筋混泥土把房子的结构确定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其实就是知识体系。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孙圈圈在书中给了几种方法。
一、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不一样,职业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领域?学完之后要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我现在现有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今年在学习做个人品牌。那我就要去学习产品设计,学习社会心理学,学习营销学的知识。产品设计、社会心理学、营销学等这些知识,其目的就为了设计自己的课程,打造个人IP。那学完之后要如何应用呢?产品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社会心理学又和产品以及营销有关。而这一切,对我已掌握的文案策划知识不仅有关系,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二、建立知识架构
建立架构对于初级的学习者是有点困难的,有困难并不代表着不可能。相反,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智慧,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比如去学一门专业的课程,那么你可以去看课程大纲,那就是它的架构。你也可以去找一些专业的书籍来阅读,那些书籍的目录往往就藏着该领域的架构。书籍找不到的话,你还可以去专门的网站找,或者去请教一些专业人士。知乎、在行等平台都有提供专家咨询。
三、修正知识架构
从课程中、书中、网站中“借用”过来的知识架构,你可能觉得它并不适合你。没关系,你可以在不断丰富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去调整,直至它和你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为你所用为止。当然,人的知识架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往架构中填充知识内容
这一步其实就是我们开头做的“收藏”工作,区别的是这里的“收藏”是分门别类的。
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完整学习的时间很少,更多场景下,我们都是在进行碎片学习。那如何把碎片学习和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呢?首先,就是在手机上建立印象笔记、百度网盘、云盘等,然后把我们日常看到的好的东西都收藏进去。可能这时候比较匆忙,没有办法收藏到对应的文件夹中,那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中转文件夹,每天定时整理。整理完之后还要定期去回顾。
这里每天整理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每天收藏进的东西少则一两条,多则十几条,如果不每天整理,一个月下来可能上百条,一年下来你想整理都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能断舍离一键把他们删除。(不要问为什么你这么清楚,因为我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五、建立联系
剽悍一只猫说要“高效学习,极致践行”。知识不用,犹如废铁,白白浪费了空间。所以,构建知识体系还要不时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可以问自己:这个知识和你所掌握的哪些知识有关?这个知识还可以用于哪里?有什么例子或故事与这个知识有关?
我们说“学以致用”,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其目的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我们所用,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构建知识体系,让这张知识的保护网为我们插上高效学习的翅膀,让我们在个人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顺,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