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演讲这个东西,只要愿意苦练,就一定能练好的。”这是昨天在读一篇万维钢日课里介绍呆伯特漫画家讲的一句话。
我以为演讲时演讲者自己的生命的讲述,本质上还是讲自己做成事儿以后的那些感悟和思考。一个没有什么精彩生活背景的人怎么可能会讲出一个好故事呢?普通人可以有什么讲的?我们做一个试验,列一个表格看看长这么大你能不能写出来10个以上与众不同的经历。大部分人没有写作的习惯,更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其实根本还是没有认真追求过什么。
所以演讲这个东西,苦练是没错的。可是前提是你得真正为追求的事儿做了很多努力。有事儿可讲。
我打算在写满一年的千字文后开始陆续录音频,一天60秒。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整理以前的记录,有事儿可讲,产生新的话题和灵感。为什么一定要演讲?因为这个技能是最好的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方式,没有之一了。但是难度很高,是写作的好几个量级,原因很简单,写作只要看,而演讲要看,听,想三维。别看一个小的普通的TED,能上去演讲的人至少都是100小时准备时间的。
万维钢日课里介绍的呆伯特的作者亚当斯的做法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有一个借鉴作用。他一开始开博客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系统”。这么说有点抽象。但是有长期写作经验的人会明白,很多时候写东西都是有感而发,没有什么规定一定要写什么。在写的过程中,过去的一些思考会延续,被迭代。这是不记录的人无法超越的原因,脑中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扭曲,淡漠,遗忘。只有当以文字或其他形式的载体留下来的时候,才会成为有生命的东西。这不就像是创造世间万物的上帝吗?从这个角度看,你写过的所有东西就是自然界生物的总和。而自然界进化也和你的写作生态是一样的,不断地在迭代,在持续生长。从开始的没有人关注,到慢慢有人关注和留言。自然界不也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更高级的生物的吗?
这些大量的写作是慢慢积累,形成了固定时间,然后当新的信息充满大脑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我还记得我开始随手记录的时候,当时就是因为读的东西多了,就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然后就断断续续写起来了。自然界也是,白天吸收光和热,晚上沉淀收获然后第二天循环。当物质到达一个零界点的时候会产生天崩地裂,就如同你写作时突然来灵感了,就会有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说异常兴奋,手舞足蹈。
亚当斯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多种技能叠加。25%的讲笑话的能力加上25%的画画技能,还是第三个技能办公室政治。亚当斯的建议是,年轻人把喜欢的领域练到25%加上演讲的领域25%然后随意组合一个25%就可以足够用了。这一点很多大伽都有过类似的教导。查理芒果的多学科思维,李笑来的多维度竞争。乔布斯的艺术与工业结合。这一点屡试不爽,越是毫不相干的学科,之间产生的碰撞组合越是无法超越。
2
老罗谈到自己创业时的一个读书学习的方法:书里讲的招数得实际用上。如果你在学校推导了一个公式定理,然后用它练上20多道题,才能实践成为脑子里的一个工具。同样书中的招数可以拿来用,然后才成为脑中的工具。
道德与经历的遭遇和折腾有关,70后比80后道德差类比,坏的环境让人道德差。
老罗还提到在看客服关系类专业书中时有一个观点是,追求100%的克服满意度是不对的,因为100个人里总有2到3个无赖,这是必然的。就像小孩里总是有那么几个坏孩子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这是正常的分布而已。
前两天的访谈补充一点: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未来的公司模式是没有人被驯化,什么事都得自己上,总裁总监是信息提供者和不对称的消除者。普通人的定位时只要打磨我们个人的技能就可以了。公司未来的模式是个人技能模式成长,长板加上跟社会协作补齐短板。
3
杨翠先职场36计更新的农民施肥和明日计划。(涉及版权,我就不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