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坐飞机几十次左右。
每次飞机起飞,我都按照安全广播的指示,关闭手机及所有电子设备、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帘、调直座椅靠背;
每次飞机下降,我都按照安全广播的指示,关闭所有电子设备、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帘、调直座椅靠背,在飞机停稳之前不打开手机、不解开安全带。
直到这一次。
与以往一样,我看着身边这些飞机一落地就迫不及待打开手机的人们,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手机真的能影响飞机信号,为啥从来没听说哪一架飞机因此撞毁?甚至是险些撞毁呢?
于是我无视了这条从未打破的规矩,长按了开机键。
没有询问专家的意见,没有上知乎、百度,没有做任何称得上是严谨的学术调研,我打破了这个全国通用的、据说影响百条人命的乘机禁令。
我不是想讨论“是否一定要等到飞机停稳才能开机”这个问题,也不是想争辩自己到底做的是对是错,而是因为我在开机的一瞬间,猛然想到前些日子发生的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两名男子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翻越动物园围墙,钻过铁丝网,进入老虎散养区,其中一名被老虎咬伤致死,一只咬人的老虎也被击毙)以及我自己的态度。
死者明显自作自受,害了自己,害了老虎,当然也坑苦了动物园,所以当初的我就像很多人一样,只认为他该死,不但该死,甚至还应该赔偿动物园一大笔钱。
直到,我打开了开机键。
归因偏见: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我们在对事情的原因进行归因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偏见。那就是:
面对自己时,我们倾向于把成功等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能力、品行等内在因素,而把失败等坏的结果归因为运气不好等外部因素;
面对他人时,恰恰相反,我们倾向于把成功等好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等外部因素,而把失败等坏的结果归因为努力、能力、品行等内在因素。
换句话说,当我们自己犯错或失败时,我们总觉得是外界环境让我们迫不得已或天妒英才,而不是自己品行差、能力低,而当其他人犯错或失败时,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因为他品行差、能力低,而不是外界的偶然因素。
所以,当我们看新闻时,面对那些因为自己犯错而吞下苦果的人,我们很少想要去体谅Ta的难处,而只能想到他内在的缺陷。
但是细想一下,谁又没有犯过错呢?如果无视法规就该死,那么多闯红灯的人是否都该死呢?那么多在飞机上玩手机的人是否也都该死呢?那么多开车打电话、开车不系安全带的人是否也该死呢?
我,和你,是否也该死呢?
只有当我们把主人公换成自己,才会发现下面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状态才是犯错的日常:
“我这次闯红灯是因为真的很赶时间啊,平时我都不闯红灯的。”
“我玩手机是因为没有听过飞机失事由玩手机导致啊,其他时候我都很懂规矩的。”
“我开车打电话是因为大家都是这个样子啊,这也能证明我是个坏人?”
“我没系安全带是因为碰巧这个安全带不好系,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会系的嘛。”
对待自己的疏忽与放纵,我们总是能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避开自己的软弱、无能和欲望不谈。而面对他人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能精准的看到其“人性的弱点”,完全不会费心考虑他们是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是否真的是有难以抗拒的外力,是否真的是偶一为之。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冷冷的站在一旁,做完简明扼要的道德判断,把这样那样的恶归因在他们头上:谁让他们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呢。
我想说点啥:
立场不同,少言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