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就是开学季,眼前似乎又有好多张泪眼滂沱的小脸,耳朵边萦绕的是那些撕心裂肺的娃娃的哭声,以及家长手足无措的焦虑和担忧,一遍又一遍问着:怎么办?一如以前说的,学堂和老师能做的就只有那么多,入学焦虑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没有办法杜绝的现状,真正能帮助到孩子的是身为爸爸妈妈的你们,真的,深度陪伴可以解决很多你以为你无能为力的问题。
有宝爸宝妈会说:我陪的足够多啦,每天一回来就是陪着宝宝……其实我想说,所有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深度陪伴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一对一,带着大宝陪着宝宝不是一对一,一边陪着宝宝一边和爸爸说着话,也不叫一对一;第二个标准叫全身心,所谓的全身心就是不被任何事或者人打扰,哪怕是奶奶关心的“要不要吃点水果?”,爸爸的紧急事项“我的移动硬盘在哪里?”。深度陪伴的最佳诠释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你的眼里只有我”。
为什么要有深度陪伴呢?这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五种心理营养,如果不够终其一生都会在寻觅。这五种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认同、赞美,学习、认知、模范。对于四岁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前面三项,所有的行为只是验证这三项:是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是不是这一刻是最重要的,是不是给到孩子足够安全感?孩子的需求是引起关注,引起关注本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面的表达,一种是负面的行为引起注意。而表达和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喜欢和你在一起,我渴望你的爱……此时的爸爸妈妈如果解读错误,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也会让爸妈本身更无措。这个时刻就是需要“深度陪伴”现身了。
深度陪伴的实现方式很简单就是在一起(也就是独处),如果是多孩的话需要分别独处。最终的体现目标是孩子和你的感觉都很好,孩子可以灿烂的笑就是检验的标准。如果你的情绪没有收敛好,请不要继续,否则会出现的结果就是:我陪了,可是没有用啊!
深度陪伴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是必须保证单独相处,不被打扰,不管是人为打扰也好,电子产品的打扰(手机、电视、IPAD)也好。推荐模式是每天的特殊时光:和孩子约定每天的特殊时光,向往的,令人期待的游戏或者美食或者其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内容可以是符合年龄段的游戏:跑跑跳跳,也可以是孩子向往的亲子阅读时刻,更可以是亲子手工或者科学实验,可以是一起做个小饼干,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镜子”的游戏。
为了给特殊时光增加神圣感和期待感,我们可以给孩子增加一些仪式感,比如约定开始的模式:比如点个香薰蜡烛,比如换个衣服或者其他你脑洞大开想到的方法。仪式感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对事情本身的尊重,同时给孩子们的是爱的体验。
整个深度陪伴过程中需要强调是如有可能,请不要吝啬于你的拥抱——重度拥抱——有力量的拥抱五秒以上,同时告诉他:“***,妈妈(爸爸)爱你”。不否认爸爸妈妈对孩子都是百分百的爱,但是请你说出来,不说孩子不见得会知道。请你用他可以感知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终其一生他都会在寻觅,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更好的对待。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分离焦虑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程度深浅而已,不需要太过紧张。如果你确定你的孩子你给的足够多,他依旧会很紧张,很惧怕分离,那么,请你温柔而坚定的用你的行动表达:分离的必须,让他接受现实,不再挑战界限,促进这一过程的快速度过。
附录: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的摘录。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孩子需要身体营养一样,他在不同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年幼的孩子没有得到心理营养,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寻寻觅觅,状态百出,直到寻满那些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其实即使是小宝宝也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有需要时只会用哭来表达。这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好不好看,你更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就是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心理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孩子需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 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舒服,可是我很饿,我生病了,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这样,我就会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促使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乳汁,心理上,提供无条件的爱。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一定是最美、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发生变化,身体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爸爸就要承担起这个任务: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TIPS1:重要他人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或更长久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这样的话,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找另外一个替代父母的人——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孩子一生中会不停寻找这个人,直到找到他的重要他人为止。因此小的时候,他可能会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是阿姨。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期望对方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成人,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结婚后,他还会一直询问,在你生命中,我到底排第几?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爱我吗?
不停地寻找一个答案,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甚至影响学习、工作,成为他的缺失。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孩子本来是跟妈妈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时经历的是身体上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经历在心理上与妈妈、爸爸“剪断脐带”的过程。孩子想要分离,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却又不能真正做到,因此他很挣扎,而此时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安全感。获得安全感,其实是在为分离做准备。怎样才利于安全感的获得呢?
一方面,爸爸妈妈的关系要融洽、稳定、安全。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好,孩子就会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很简单,父母亲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总是互相指责,孩子会害怕,没有安全感。当他有害怕的情绪时,又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用许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的良好关系。
另一方面,妈妈不能太过焦虑,她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至少对孩子的情绪应该保持稳定。在这种状态中,孩子会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从而产生自信。
相反,过于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我们常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就是最好的事情,因此会要求孩子做这个,不做那个,而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坐在孩子一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成长的养分。当孩子跑回你身边,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他。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也陪着他一起玩。顺其自然地,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这时候,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是合适的,温和指的是态度,坚持指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界限,明白他要为自己负责人。
另外,妈妈还要进行自我反省。当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传给到孩子。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认同、赞美。
-- 当孩子进入四五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孩子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觉得我很可爱”,因此他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他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当孩子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所以,请爸爸一定要这样做!愿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得到了爸爸的肯定,一个女孩子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而一个男孩子,同样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儿。也就是说,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TIPS2 心理营养,永远不迟到……
--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任何时候只要你意识到、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没有问题的时候,一了解就立刻行动。如果因为缺失太多而导致问题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你要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你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长大后,会选择更多生活中需要的一些能力。但是要完成心理上最重要的任务,最关键的事情是在7岁之前。如果一个孩子在7岁前被给予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会有生命力去学习新东西。如果有缺失,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状态,渴望别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