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说明
1、有些事物,从反面描述比从正面描述更为容易。
2、本书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3、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
4、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5、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第0章 困境
1、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第1章 醒悟
1、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2、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和智商不同。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许多人的心智仍处于未开启的状态。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到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
第2章 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2、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游戏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3、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只有一个: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4、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更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着死。要跳出生命的死循环!
5、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不现实又及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6、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7、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芝士我们永远做不到。
8、当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
9、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10、人们往往会低估环境的巨大力量。
11、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外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个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
12、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
13、当初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除非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
14、接受现状才是最好的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15、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16、百分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
17、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第3章 管理
1、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2、人们做事时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
3、很高很强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4、生命如此短暂,学习技艺需要的时间却如此绵长。
5、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
6、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7、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8、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9、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10、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11、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
12、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起点。
13、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14、提高效率指的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了。
15、省力不省功,省功不省力。
16、一旦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
17、万念俱灰的同时却体会到浴火重生。
18、事件日志: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19、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书,只能带来负面影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20、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做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21、既然时间管理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22、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23、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24、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25、所谓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26、按照正态分布曲线,仅有不到1%的人有机会追求那些能领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有人已经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27、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28、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29、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
30、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31、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额过程。
32、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
33、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试错。
34、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35、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36、准备出色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准备不充分的人,执行任务时必然表现欠佳。
37、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38、我并不能克服恐惧,而是仅仅做到了习惯恐惧。
39、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40、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哪怕你领导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你也必然要向团队成员指派各种各样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没有设计验收机制,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长此以往,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你也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
第4章 学习
1、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2、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3、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4、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5、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6、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时间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第5章 思考
1、在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晰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
2、人类发展史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断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3、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4、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自己曾经面临和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5、大多数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
6、电影之所以精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压缩时间——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两个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天天波澜壮阔、起起落落、惊天动地。事实上,没有谁的心脏可以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7、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8、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9、人类作为注定会老死的物种之一,天生就充满了恐惧。
10、宗教需要的实际是“恐惧”。让了让人民向往天堂,便设计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地狱。没有令人恐惧的地狱存在,天堂又如何令人向往?
11、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勇气需要积累!
12、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第6章 交流
1、对有心人来说,几乎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源于“自知”。因为摆脱局限首先要去了解局限、了解它的根源;而除了时间之外,人生中局限大多来自自身。
2、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
3、生活中许多原本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了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者却过早开始反驳。
4、我给你的建议: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这个建议更主动、更长远。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要靠努力争取才能获得。
5、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6、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7、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你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8、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9、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10、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11、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12、观察和阅读,是扩充有限的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
第7章 应用
1、有人说他们正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2、对一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
3、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4、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5、旺旺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6、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
7、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8、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时候,哪怕说“方法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不是特别过分。更何况,所谓的“好方法”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那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换言之,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将宝贵的时光虚掷在不停地寻找方法上,是一件可笑而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9、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以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体悟,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的话,我们当然会认为“自己最痛苦”。了解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其实并没有我们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
10、上了岁数的人往往会产生怀旧情绪,慨叹“世风日下”,可这明显不是事实。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造就被他们忘干净了,或者,他们早已无所谓了,然而,那些美好的事情他们却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可能只是幻觉。
11、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的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12、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13、运用心智的力量给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并从此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
14、坚持不懈就是:策略+重复。他的策略使他比别人重复得更轻松、更愉快,所以,最终他属于那些成功的少数派。
15、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得事物,却在自己真正掌握的地方彻底失控。
17、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18、我们可以仅仅通过接受现实、控制自己就比大多数人更为强大。
19、真正的赌王都不相信运气。他们不是因为运气好而常胜,他们之所以赢多输少,只是因为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并且计算概率。他们只想办法赢,从来不赌。反过来,哪些相信运气又好赌的人,却永远得不到善终。
20、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21、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或者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22、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例如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他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辛苦,说出来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可是努力需要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23、如果一个人的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就往往会出现没有人求他帮忙的情况,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24、如果有一天,某个人经过长期的积累,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必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搞笑”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将来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层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将是“乐于助人”的角色。
25、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26、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27、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8、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29、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资本原本只是正常的感受,不过是被定义成了负面而已。
30、所有的成功,本质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它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31、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32、敢做惊天动地的事情的人,不仅是少数,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33、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34、通过一定的联系,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拥有了一些控制它的能力。
35、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地认识。
36、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37、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是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底30分钟。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如果体力允许的话,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38、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39、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40、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会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
41、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42、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43、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