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化复杂操作?
1.减少冗余步骤和干扰项;
多一次跳转,意味着多一次的注意力转移,多阅读和理解一个页面的信息。
2.将复杂操作转移给系统,就是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
比如,自动记录用户名和密码;自动识别用户IP所在城市;自动补全信息(输入法);自动识别用户的位置。
3.简化操作方式;
比如功能机的选择方式和智能手机的触摸选择。
4.优化操作过程;
多选下拉框提供合适的首选项;适时的展示帮助信息;及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反馈;提供合理的默认值。
信息量太大,页面怎么摆?
1.使用户明确页面层次;
- 逻辑相关在视觉上分为一组
利用“接近原则”调整模块间距,使页面模块与模块、内容与内容之间呈现节奏感。
- 内容不同、重要程度不同在视觉上体现差异
即可使页面形式多样,减少用户阅读疲劳,也可更加突出特色模块。
- 逻辑上有包含关系的在视觉上进行嵌套
采用视觉语言,让页面层次不言而喻。如图:
2.让重点信息“跳出来”;
通过视觉设计,采用字体加大加粗,色彩明显对比,背景色,留白……强调重点元素。而其他非重点应该弱化。
3.将次要信息“藏起来”;
为普通用户,大多数用户显示常用操作,专业操作可适当隐藏。
重点信息突出展示,隐藏的详细信息尽量不做跳转能够在当前页面触发展示。这样,页面简洁,减少复杂信息对用户的干扰,列表也达到“快速筛选,激发兴趣”的作用,也不会让用户跳转页面,转移宝贵的注意力。
做界面,什么时候需要理性?什么时候需要感性?
1.界面设计,以人为本;
目标明确的用户使用产品会按部就班,目标模糊的用户需要通过展示内容吸引他。
2.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东西;
互联网产品中信息组织与分类基本上是:
- 有明确目标;
- 目标模糊;
- 无目标;
3.吸引无目标用户;
换位思考,采用感性思维,营造贴心,友好,有吸引力的界面。
4.符合用户心理模型;
采用感性的方式贴合用户的心理模型,使用户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数据的大小。
平衡好用户情感和界面逻辑的关系。
捕获用户的芳心
1.拟物化的设计;
2.隐喻化的操作;
3.可控的感受;
4.积极的反馈;
5.贴心的提醒(及时反馈);
产品定位的内容
1.产品定义(产品经理站在产品角度)
一句话概括产品。
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而做的“怎么样的”一款软件。
例:专为摄影初学者使用的简易修图软件。
- 使用人群
为谁服务;
- 主要功能
划定了功能的范围和限制;
- 产品特色
帮助区别于竞品,脱颖而出。
2.用户需求(设计师站在用户角度)
“谁”在“什么环境下”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其感到愉快。
- 目标用户
(在“使用人群”基础之上再细分得到的)
- 使用场景
- 用户目标
3.选择目标用户;
考虑:平衡商业价值和用户需求。
例:和公司现有用户类型吻合;对公司商业价值更高;推广成本低;有产品需求且明确;粘度高;
4.确定产品定位后筛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