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POA已经整整两周了,今天翻开手册的那一刻我发现,想靠意念抵抗遗忘是完全不可能的…… 想着终于迎来假期可以静下心来写作业(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我意识到:“没时间”其实是个借口,我能拖到今天,说明之前没找到O),然后为了找到写稿的灵感,我还非常社畜地选择了打开飞书文档。
接下来先说一下我的O:学完POA之后,我发现在过去的很多经历中,自己无意识地用过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像老师说的“POA其实是被提炼出的一套极简思维”。但因为我并不擅长总结沉淀,导致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都没能在后续被有效复制,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我想用一些方法,把自己的思考、经历记录下来,阶段性地总结一下,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变化能增强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沉淀出自己的一些方法,提高每一次行为的有效性。这次先记录一下这两周运用POA时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点:
一. 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O”上
年底最后半个月疯狂开会,基本都是围绕2022年的新产品。我发现,现在开会我已经有了上帝视角,当对方一通指点江山,提出A1-An个建议时,换做是以前,肯定有人先跳出来接受一部分,然后拉帮结伙地一起拒绝一部分,最后留一部分待定。这中间难免会有一通撕,会议极其低效还非常破坏信任。现在好了,无论对方说了啥,只要识别到TA说了一堆A,我都选择性屏蔽(以此减低我控制情绪的难度),然后直接追问:我能了解一下,你期待做这些动作背后的目标是什么么?神奇的事情出现了,会议室一片寂静,这时候再追加一步:拿起马克笔(这是我们COO的名言:一个会议上,谁先拿起马克笔,谁就掌握主动权)。就这样开了两次碰头会之后总算是把O掰开揉碎搞清楚了(主要是“梦”的部分挺花时间),然后大家各自干活和后续会议的效率直线升高,再也不会纠结选哪个A,到A的阶段基本都是一次过,最多是对技术细节做些讨论。
二. “画面感”帮我理清了写产品说明书的思路
写任何东西都要有画面感,这在我们公司是个约定俗成的要求。但之前我只知道要这么做,却不清楚一个好的画面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两天的学习中,为了找到O,我体验了一次找“痛”和“梦”的过程(在此必须特别感谢小组伙伴们对我的耐心和支持)。结合老师给的几个原则“事实、现象、细节”,我发现这是一个在写产品说明时非常好用的方法。之前我只是会列举一些很笼统的宏观环境挑战、企业培训学习的几类痛点,并不会展开描述细节,这就导致在产品展示部分很难和泛泛而谈的企业痛点产生呼应。后来我拿POA中的“痛”、“梦”、“O”、“A”这几个因素对应到企业培训学习这个场景里发现:每个企业的“O”和“痛”各不相同,但他们普遍有着相同的“梦”,我们的产品不直接指向企业实现培训学习的大O,只是大O分解下来的某一层中的一个A。因此只要把产品的“A”和“梦”描述清楚,客户自然能够做出选择。于是我做了三个调整:一是笼统介绍大背景(那种大家都知道的正确的话),彻底不写痛点;二是用一个公式体现产品价值(价值反过来说就是痛点),展开叙述整个产品形态是如何支撑实现这些产品价值的;三是展示实现后的对应配图。调整后的这版说明书也已经定稿了。
在这两次应用后,我对“POA是一种极简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POA是一种每个人都天然具备的底层逻辑,只是在过去多年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了太多的A,又曾在这么多的A中尝到过甜头,导致我们忘记了去关注最重要的O。想要找回这个思维方式,关键需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思维的惯性(条件反射),二是对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死抱着A不放)。目前我采取的方式是:先用POA去识别他人,在帮别人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POA的理解,减缓旧的条件反射速度。另一方面当别人了解这个逻辑后就能对我进行反向监督,在我提出A时提醒我关注O。当然这只是现阶段的方式,我相信未来通过“找回我们最原始朴素高效的思维方式”这个O,能够链接到更多P,到那时我们也会共创出更多富有成效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