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拿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男配,成为奥斯卡最大的赢家。
从题材来说,是老调重谈的种族矛盾。从类型来说,是商业喜剧片常用的套路——公路片类型。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导演单拍种族矛盾题材的影片,是很难超过大多数这类题材的影片。无论是《为奴十二年》还是《断锁怒潮》,这一类型的影片有着极强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电影《为奴十二年》
那些题材的影片只需要把史实拍出来,再对人物的内心,时代的格局做一些挖掘,想不成为最佳电影都难。但《绿皮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叙事要素,他如何才能鹤立鸡群呢?
导演用了一种看似很俗,但少人用的方式:将种族矛盾的题材用公路片的形式来拍。这样,种族矛盾便不是叙事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时代背景、故事冲突本身。这样,导演便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公路片上,专注于人物在旅程过程中的点滴变化和成长。
这样,导演一方面取了种族题材的“大格局”,又聚焦了公路片的“小焦点”。两者的结合让影片清新脱俗,意犹未尽。
为此,导演虽以“绿皮书”为片名,但着墨其实并不多。全片大概只出现了三次,并且也没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
导演以种族隔阂为背景,着力描绘在那个时代下,两个个体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白人的视角为优先。所以,导演不是说黑人如何进入白人世界的故事,而是白人个体如何真正和黑人交朋友的故事。这样,每位观众都会想,“这部影片就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们这边。如果是我,我能够真正与黑人交朋友吗?”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采用了种族矛盾的时代背景和叙事张力,而以公路片独有的个人成长为故事线索。在这样的叙事思路下,导演直指主题,让影片行云如水,震撼人心。种族矛盾描绘了世界的黑暗与冰冷,但个体的成长与双方的友谊是冷背景中的暖色调,恰到好处,余音缭绕。
关于本片的主题,我觉得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世界是冰冷的,现实是残酷的,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温情而幸福的瞬间,而这些瞬间就让人有生命的喜乐与力量!”
所谓“绿皮书”是60年代非裔美国人在南方旅行的指南。在1936年至1966年,《绿皮书》每年出版一次,其中罗列了南方各地哪些餐厅,酒店欢迎非裔美国人,哪些地方不欢迎他们,并且可能会对他们做出一些不敬甚至是危险的举动。
影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自从谢利博士深入南方之后,种族隔阂的事情便时有发生。在某学校表演时,谢利博士指定,并且在合同里明确写着需要斯坦威钢琴,可托尼到现场检查时,却是一架装满垃圾,快要散架的钢琴,并且工作人员说“随便给一部钢琴给黑人,他都可以弹。”
在一个看似欢迎谢利博士的白人聚会上,谢利博士需要上洗手间,可却被告知只能去户外或者“找个树丛解决”,谢利博士“微笑着隐忍着”回到汽车酒店上完厕所后,再回头完成了演奏。谢利博士后来一语道破白人看似在听自己演奏却又歧视他们的话:“白人听我的音乐只不过是显示自己很有教养而已,当我不弹钢琴时,我对于他们不过就是个黑鬼!”
白人警察一直对黑人有着极大的偏见以及蔑视。谢利博士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一位白人警察在得知“身为白人的托尼却为黑人开车”,便毫无理由的让谢利博士下车,并且嘲讽托尼也是“半个黑鬼”。
在最后一站演出中,白人老板彬彬有礼地将谢利博士领进扫帚储藏室,并且坚决不允许谢利博士进餐厅用餐。托尼用大白话揭穿了他们的虚伪:“是人就会肚子饿,肚子饿就应该吃饭。你们都是来听他的音乐的,可竟然不允许他和你们一起吃饭!”在一些白人心中,黑人已经算不得上人了。
谢利博士是一个黑人,但却是一个非常有钱的黑人。他的家中辉煌靓丽,有着诸多的奇珍异宝。在与托尼第一次碰面时,“谢利坐在宝座上,托尼如同臣仆般”和他交谈。在这部电影中,谢利博士是富人,是贵族,是高雅之士,托尼却是一个穷人,是平民,是低俗之人。若不是因为一场巡回演出,这两个差距如此之大的人几乎是走不到一起的。
托尼是一个意大利裔的莽夫。影片一开始,就是作为夜总会保安的托尼对一个闹事的人拳脚交加,暴力相向。他以前可能是黑手党成员,熟悉夜总会,酒吧,甚至会一些“可以麻袋挣钱”的事务。他脏话连篇,挺着个大肚子,怎么看都觉得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流氓”。
这样的托尼•利普你愿意结交吗?
很有可能你不会。如果我们平民百姓都不愿意的话,那么学富五车,高雅过人的音乐家谢利博士的突破那更是值得尊重的。
影片开始的托尼•利普确实让人爱不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深入,观众慢慢觉得托尼是一个不错的人儿。他可以一下子吃29个汉堡!并且把打赌挣回来的钱全数交给妻子!他对妻子温柔有加,爱意绵绵。他很有家庭的担当,愿意补贴家用去为一个黑人当司机。他爱钱但不会违背自己与他人的约定。当以前的黑手党朋友让自己重走老路时,他的理由很干脆,“我和谢利博士有个约定。”
可以说,托尼代表的是无知,庸俗,但可爱的贫民,谢利博士代表的是高雅,富裕,有点居高临下的上流人士。他们两人若不能放下成见,这一趟旅程绝对会是一场灾难。一场加重两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与仇恨的旅程。
如果导演只是展现种族的隔阂,阶级的差距,我觉得很有可能最后也会是部不错的作品,但不会是现在的这部杰出的电影。
影片最动人,也最迷人的就是在这场旅行中两人之间的友谊。当两个差异巨大的人慢慢从了解,到熟悉,到尊重,到珍惜时,我们心中不得不生发出一阵阵暖意和会心微笑。
谢利博士吃炸鸡的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胃口极好的托尼终于吃到了肯德基州的肯德基。在一番劝诱下,谢利博士小心翼翼得拿起了鸡腿,犹如拿了个炸弹,可一个鸡腿之后,他再拿鸡大胸的动作和神情耐人寻味。
在最后一场演出中,谢利博士被餐厅拒绝用餐,托尼一开始想息事宁人,找个折中办法。当餐厅老板贿赂托尼时,托尼觉得遭到了奇耻大辱,他不是为别人贿赂他而气愤,而是为白人竟然如此轻视黑人而愤慨。谢利博士也是如此,当托尼问他“你弹不弹”时,谢利博士说“托尼,你说。你让我弹我就弹,你不让我弹,我就不弹。”这就意味着,谢利博士那一刻只想把自己的音乐给予托尼。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一段深刻的友谊便是如此。谢利对托尼如此,托尼对谢利也是如此。
原本心心念念回家过圣诞的托尼回家之后怅然若失,家人戏虐“那货”(谢利博士)时,托尼极为不悦。直到谢利博士出现在眼前,这个圣诞才完整了。
导演很显然也被这样的友情所打动。当有人对他没有过多展现种族隔离的黑暗面时,他说:“影片中幽默的友谊与种族隔离的险恶背景需要有一定的平衡。”
是啊。这个世界黑暗是一个事实,可其中也不乏温情与温暖。艺术家高于生活的便是在于这一份的发现与盼望。
CS路易斯关于友情曾经这么说:“友情是最没有利益之争的情感,他没有爱情的占有和控制,也没有亲情的血缘和割舍不断。友情是一个人迈向一个方向,而另一个正好也是这个方向,你们便结伴而行。”
因此,友情可以在恶人与恶人之间产生,也可以在义人与义人之间萌生。一段让自己向下的友谊便是一段坏的友谊,而让自己向上的友谊便是好的友谊。这种好的友谊值得我们守护,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期待。
谢利和托尼之间的友谊便是好的友谊,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拓宽了生命的境界。
谢利原本是孤独的,在豪华的城堡里孤独一人,“他不够白,也不够黑”。可这段友谊下来,他看到了黑人的疾苦,为黑人免费演奏。他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疏离,原本他每晚一瓶酒也浇不了寂寞,如今可以走到托尼家中一同欢度圣诞。
托尼原本是粗俗的,可这段友谊下来,他可以写情书了。他不是学会了写作的技巧,而是将“只做不言的对妻子的爱化成了指尖的温柔,细腻的语言。”
“亲爱的多洛雷斯,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精神崩溃。爱上你,是我做过的最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片的编剧尼克•瓦莱拉是托尼•利普的儿子。我想是否托尼文字上的造就也是打开自己的孩子文学之门的钥匙呢?若是的话,不禁觉得,“一段让人提升自己的友谊是多么难能可贵并且影响深远啊。我和你之间只是相处了那么一时,却不期然地改变了我的一生。”
影片看完后,我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句话:“认得一个人,扩展一片天”。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跨越种族,跨越阶级,走进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并且,这一段友谊能够拓宽你我生命的境界!那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