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怯弱之二【486】2023-10-6(2)
咸丰元年(1851)初,太平军金田起兵,时隔一年半,从道县进犯湖湘,围攻长沙,湖南官场震动,百姓随之躁动。咸丰三年(1853)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两个多月后,攻克南京,太平军随即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曾国藩由于母亲去世,1852年回湘丁忧,后奉旨练勇,近二万湘军一年时间建成。咸丰四年(1854)初,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全军出动剿战太平军。
朝廷初始要求曾国藩做团练大臣,曾氏推迟几次,实在是文官打仗,力不从心,所以心生胆怯,这还能理解。在二次兵败太平军而投水自杀,也是认为太平军太强大,心生羞愧,不如一死百了,以谢皇恩。这种怯弱在曾国藩上奏朝廷时写的奏折中一览无余。“道途阻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梦魂屡惊。”东汉名臣杨震,忠直刚正,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清廉之名扬名天下。然而,汉安帝昏庸听信谗言,剥夺杨震太尉之印打回原籍,杨震服毒自杀以死示忠,夕阳亭事件告诉后人们,直臣并不一定能善终,而奸臣贪官能一手遮天颠倒黑白。曾国藩并不怕死,而是怕落得个杨震之死,不能尽臣子之才为国尽忠,背负谗言死不闭目。曾氏怯弱之心表现出来已是示弱。
咸丰十年(1860),京城遭遇大清成立以来最大的耻辱,圆明园被烧。曾氏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做了两江总督,两年后,被慈禧太后授以节治东南四省的军政大权。然而,曾国藩得到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内心却“惶悚莫名”,随即给朝廷奏折希望撤回如此大权,“在朝廷不必轻假非常之权,在微臣亦得少安愚拙之分。”慈禧刚上台,当然需要曾氏这样的帮手帮她定东南,怎么可能收回已经决定的命令。曾氏继续上表“诸道出师,将帅联翩,臣一人权位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竞势之风,兼防他日日外内轻之渐。”推迟之心实乃心中恐惧,朝廷能够给你官,也能收掉,给是荣耀,收可是祸灾。曾氏怯弱是深谋远虑的,同时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