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亮点】
中心图“接地气”;字迹工整;关键词具有两组关联;有一处创意图像分支“图纸”。
【导图全览】
【导图解说】
1.中心图像
此图的中心主题是 普通话当中的 “语音”。
“语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导图向读者传达好 语音 的概念,中心图必须具有通感,使人印象深刻。作者的中心图初稿如下:
成图后,作者觉得这个版本略显呆板,于是只保留了人物动作的设计,将大片的剪影换成 具体的 小男孩捧着手机的形象,并用常见的微信语音的图像 将“语音”概念具象化。
为使布局均衡,作者又在有着大片空白的地方(小男孩右下角)补充了“普通话”的英文表达"Putonghua",当然也同样对其进行了立体化处理。(注:“普通话”的英文表达另有一个说法是"Mandarin",但作者认为该单词内涵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故没有选用)
至于小男孩左上角的橙色气泡框呢,作用就是表达此图的主题——语音。
2.第一主干:性质
语音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原文中被划分到“概说”部分,但作者并没有照搬概说作为主干,只挑出重要的部分进行整理。作者认为特别要弄清楚“语音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否则将没有往下探究的意义。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它是一个社会交际工具。
3.第二主干:音节
在普通话当中,一个字一般来说就是一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音节的声调也就是“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汉语拼音中"ˉˊˇˋ"四个符号,只是依男女老少不同或方言发音的差异而各显相对的高低变化,不必赘述。
作者已经能将基本的声、韵母读清楚、写明白,只是一旦遇到“拗口”的连读音节,仍偶尔会“失手”,好在书中给了一个技巧:“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4.第三主干:应用
我们的日常交谈,并非前文提到的简单的“字调”,而是一串串复杂的语流,这涉及到地方语音的辨正、词语的音变,以及语调这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关于辨正:作者是广西人,但不会讲当地方言“客家话”,因此无需辨正。
其二,关于音变:作者自小便被语文老师按标准教导,对《现代汉语》所言也不存在疑问,因此也不必展开。
其三,关于语调:作者是在山东省念的本科,感受到自己的语音与标准普通话(至少是北方话)的差距在于语调,因此该主干着重“语调”,特别是书中对于朗读的建议,让作者深有感触,回想自身朗读的经历,似乎每个“坑”都曾经踩进去,汗颜。
第三主干
5.第四主干:规范
该主干的意义,是提醒作者 在练习规范普通话的过程中,首先不要一味的模仿北京语音,免得“东施效颦”,其次不要自作聪明去误读,遇到不确定的字,还是问问度娘比较稳妥~(笑)
【个人感悟】
这张导图是作者首次践行“大气”画法的导图,技法方面参考了王鲲老师的《蚂蚁》,果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二级分支的线条相比从前作品有很大改观,确实更放得开了。Good!
在作者看来,此图的不足有:中心图左上角气泡框相对“语音”二字显得过大;上色该均匀的地方没均匀,原因有待考究。
感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