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与互联网浪潮有很大的关系,互联网的特性之一就是概念性虚拟商业。正是因为概念性虚拟商业需要一个孕育—认知—习惯的过程,导致了互联网众多的神话。其中有一夜崛起的神话,快速灭亡的神话,起死回生的神话。每一次的互联网浪潮都会有概念性的理论,商业模式被搬上台面,然后用实践去验证这个概念性理论的可行性。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颠覆传统运营模式,创造新销售渠道,改变客户购买行为习惯的全新产业,所以互联网只能以概念性虚拟商业的形式所出现;全新的产业注定了互联网是需要不断去创新,同时也注定了互联网需要不断去探索,没有人做过,没有人尝试过这种运营模式,最后的结果只能用实践去论证。
无参照物,无可比性使得互联网公司比传统企业更具“空间”。业务创新,允许在业务整合上不断的快速试错,然后不断的调整;模式创新,允许不断的调整运营的模式以符合客户的购买行为习惯;人员创新,允许工作人员的思维逻辑天马行空,没有不靠谱的建议,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即可试验天马行空建议的可操作性。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多年的一帮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互联网行业的人适合回归什么样的传统企业,适合担任什么职位?问题讨论了数年,没有得出答案,有一个统一的共识:传统行业缺乏互联网行业的“空间”。
互联网行业的“空间”从个人辩证哲学相对论来说类似于赌博,不赌,一定不会输,同时,也一定不会赢,过自己原来的生活;赌,有赢的机会,又有输精光的可能。个人认为这个和农民企业家成功的理论(个人自创的民企理论)是一致的。每个农民都有一亩三分地,大多数人安守本分的耕作,解决生计,少数不安分的人选择创业;成功了,评价是有远见,敢拼搏,具胆量,失败了,评价是缺规划,少资源,没能力。假设你是创业的农民,成功了就不用再耕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直接从“生存”提升到“生活”的层面,是一个质的飞跃;即便是失败了,个人无任何损失,无非是回家继续耕作,我原本就是一个靠耕作为生的农民。
互联网“空间”的吸引力正在于此,让人有创业的激情“空间”,有允许失败的“空间”,有无限期待的遐想“空间”。我并不知道我是否能成功,需要时间通过实践达成结果去检验,但我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去尝试,从这一层面去剖析的话,互联网比传统企业更具空间——机会。
互联网行业的另一个特性是“否定”。互联网的“否定”也是区分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会不断全面的去“否定”自己,“否定”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一个企业或者决策者用归零的心态全面的分析,挖掘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同时鞭策自己去适应市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否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走得艰难的原因也在于此,敢于“否定”自己,却不能全面的“否定”自己。互联网“否定”的全面在于不需要考虑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影响传统企业的营销渠道,抢占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互联网在“否定”的同时用一种全新的肯定“空间”模式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互联网的生命活力也在于“否定”,不断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业务,“否定”自己的模式,持续的创新。如果互联网缺少了“否定”,那么和传统企业无异,用单一的模式,众人争抢的渠道去分享有限的市场份额。
互联网的“空间”让众多的前期探索者创造了很多成功的模式和生态产业链,这让很多后来者将这些形成了理论。问题是这些形成之前是“空间”,还有提升的可能性,形成理论之后只能被复制,没有了“空间”,这时就需要“否定”,而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空间”。
互联网里面的很多概念,理论是成立,但并非是通用,很多企业使用了效果也不佳。如流量为王,淘宝是成功的,淘宝是一个大平台服务商,商品种类很齐全,进入淘宝的人群都有购买意愿,流量转化为消费力;酒仙网与当当网、一号店合作独立运营酒类产品,在流量高于预期的情况下,结果则是效果低于预期。当当网的人群有购买意愿,以图书为主,一号店的人群有购买意愿,以食品为主,所以酒类产品不受这些人群的关注。百度不缺乏流量,但百度尝试了几次的互联网B2C网站都失败了,原因与酒仙网类似。流量的确是衡量互联网企业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如果巨大的流量无法转化为消费力则会变成商业哲学,首先得“活着”然后才能“存在”。
互联网作为一个在“空间”里面诞生,成长于“否定”中的产业,演变的源头是传统企业。淘宝成功了解决了中国诚信缺失的问题,让买卖成功,从而企业成功。作为互联网辅助手段不可或缺的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源头则是传统的传播渠道。网络营销很火,在这个当下“存在”是合理的,因为互联网很成功。到处可见的网络营销课程却犯了上面提到的“空间”与“否定”的问题。网络营销还有“空间”,需要新的“空间”,现在的网络营销形成了理论去执行,没有人对此进行“否定”。网络营销其是只是传播的一种手段,一种传播渠道;博客盛行之时人人是作家,QQ空间推出之时人人疯狂,雷军的社会化营销成功了,每个人都涌向微博,试问除了雷军之外社会化营销成功的有几个人?在别人成功的身上形成理论然后复制执行没有成功“空间”是一个很合理的“存在”。
个人认为,马云的成功是革命性(或破坏性)的创建了信用体系和支付宝,前者让消费者敢买,后者让消费者敢卖,阿里系的壮大正是得益于这两个核心的内生驱动,前端为消费者负责并聚合信誉,后端为商家负责并凝聚诚信,渐渐形成了无比强大的互联网生态链。但是否从创业初期马云就是这样去规划和设想这个一个互联网生态链,还是在空间中不断的成长成为现在的互联网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