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选择上刘子厚墓志铭,源于我对一位名师的模仿,我想在我的网课上也学着纵横百合引经据典,实现了八九十吧,神似,但,需要改进的不少
想的太多来不及备课,只好,随口说 第1节课,网络操作技术也不很熟练。开篇10分钟在胡说八道,表达不太严谨,随口提到了名和字的关系。
整体规划是从柳宗元的生平大事讲起,然后再讲墓志铭这种题材
第1课时题解刘子厚。讲了人格,讲了政绩,
第2课时讲的祖传,文才,提到了前后照应句,家学渊源和家风传承,重点说了士穷乃现节义,结尾处慌慌张张讲了,文穷而后工
第3课时,从文穷而后功讲起,拓展延伸这两个观点的现实意义,后简讲到墓志铭的文体,接着说了,柳宗元对苏轼的影响,引出下一节苏轼《石钟山记》
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语言表达,口误太多,啰嗦,把控不住,想的太多,说的太少。碎话多,课堂语言严重不标准?
第二是知识信息准备的不充分,有许多漏洞。网课需要更精心的准备,因为它有留存,更要注意谨慎表达,而我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第1次讲述这篇课文,一上课发现漏洞还有
第三太随意。前言不搭后语断章性的提问,口头说让4个人读课文,结果让三个人把课本读完了,前面说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讲到其他课文的时候就忘了这个问题。
喜欢打断学生的问话,半截提出问题。没有耐心总是打断别人,这是早就有的现象。是一种不尊重,更是一种渴望表达是喉咙没有敞开的表现。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哗众取宠
总之语言需要改进是极大的一方面。 根源上这和自己喉咙被压抑有关,多表达,多唱歌,多倾诉,多朗诵课文,从丹田发气。
这是第1次被迫录课,我回看回听了,我的内容,我对自己比较满意,尤其是第2节课和4个同学的对话,我游刃有余。主要是4位同学,反应较好。
介于此,我的网客至少要有4位同学连线,形成对话。
遗憾的是知识落实的不扎实,永贞革新也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我还是不能正确评估,学生的水平真实
知识方面,认识到柳宗元的人文价值,尤其是对苏轼的影响。 韩愈作为散文家代表写的文章,选材独特,议论精当。胸中块垒笔下波涛,这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陶渊明子厚是也 。陶渊明不是隐逸诗人,自然旷达平淡的本质源自于历经人生艰难后而能对抗并超越人生的苦难者,‘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他的平淡不离开人生,包括种种的世俗生活,嗯,所以陶渊明是真性情,是绚烂至极的平淡。人食五味知其甘苦的平淡, 苏东坡的评价 柳宗元是在韦应物之上
韩愈在此段对柳宗元的议论被明代人概括为不平而鸣 后来到了欧阳修,概括为人穷词工,其实源于司马迁的发愤
这次讲课注意了文化的传承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的传承 司马迁,韩愈,欧阳修,文学理论的传承
也注重了散文中前后语句结构上的呼应。自我感觉诗文的鉴赏提高了点
遗憾的是苏轼对柳宗元的继承,我举了一篇散文。关于诗歌没有多说
但柳宗元的渔翁,略懂了些。尤其是第2句反常规写出了意趣。傍晚睡在山崖上,早晨起来打水烧竹做饭,在云雾散开之后,山间一片翠绿。不见人影,原来已经摇着小船,顺流而下,回往山崖,白云无心追逐。 骑去骑在,云雾散开,人不见,摇着船桨山变绿。这种次序的打乱,前一句有变魔术之嫌,后一句视听之盛。其实正常的叙述是,云雾散开,山间变绿,人到山下摇着船桨,划水而去。 后两句写的是回头望山崖云无心已相逐,的场景 苏轼评价为画蛇添足,不如欸乃一声山水绿,结束即可。不用回望山崖,不用写船到中流。 渔翁写的诗人更写的是自然背景,山水间人的愉悦,轻松自在. 喜欢这样的场景
士穷乃见节义
柳宗元在艰难时刻,出手帮助刘雨昕。这是,朋友的情谊更是人格的担当。
强调人,在平时衣冠楚楚唯唯尔雅,似乎很高尚的样子,危急时刻你能不能做到替别人着想,这才是检验人品的时刻。 暴风雨中洪水在中以不多的粮食和衣服能不能给提供给更需要的人?
傅雷在临死前,怕影响邻居而提前铺好棉被,减少声响只是在替别人着想,是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自我的一种自人格高贵。
乞丐在拥有不多的食物情况下,会分享一点给身边的流浪猫或者鸽子,这也是一种表现人格高贵。
酒肉朋友平时嘻嘻哈哈,一遇到危急时刻或者利害冲突就会反咬一口,落井下石。
韩愈认为禽兽甚至少数民族都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道德修养从来和学识,地位名利,职业,出生没有任何关系。身居高位者衣冠禽兽的很多,而未被教化的野蛮人,懂得的知识虽然不多,人性 也许并未丧失,堕落。人格的高贵与否,从来和知识没有关系,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理
以前的作品中有哪一个故人也是在艰难时刻同样会想到别人。杜甫
无问东西,世上并不缺少完美的人,而是真正从内心发出的正义,真心无畏和同情。这是一种悲悯心。
所以在最后说闻子厚之风可以少愧,扪着良心自问,摸着良心,对比对比吧。
文穷而后工。
重在把历史脉络梳理清楚,文化的传承讲清楚。 把柳宗元的这段话看懂后,此处即不平而鸣。虽然是明代人的概括。后来欧阳修概括为文穷而后工。
拓展饮食相关的事例,让学生举例哪些作品是在,困境中完成并获得胜利的
罪与罚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杜甫的作品 李白的作品
同时要让学生想出反面的实例子,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作者的受苦受难?
歌德的浮士德,歌德作为,魏玛王国的首相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仍然写出高尚的作品 托尔斯泰也同样
辩证的看待,这句话创作理论 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很多作家的悲剧是由时代造成的,而不是个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