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到大,孩子每次到一个地方坐着,第一件事就是脱鞋,前几天想锻炼他自己穿鞋。记得那天在起身要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我让他自己穿鞋,当他寻求帮助的时候我拒绝了他,我举着绘本,让他感觉我是在看书,其实我正低头偷看他穿鞋,却惊喜的发现他一小会就穿上了一只,他特别开心,然后主动去穿另一只,就这样,一双鞋很顺利就穿好了,屁颠屁颠的走了。
到蛋糕房的时候,他一如既往的拖鞋,到走的时候却怎么也不愿意穿了,他开始嘟囔、不断的扔鞋,我把鞋子捡起来给他,并且告诉他你像刚才那样把鞋子穿上啊,妈妈肯定是不会帮你穿的,越扔我越坚决,尽管当时脑海中的小人儿在告诉我,“你到底是想赢了他还是想赢得他?”不管用,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他自己穿。
最终,他自己拎着鞋子光着脚出来了。尤其是出门的时候,顺势用鞋子打了一个小朋友。
整个过程因此变的非常不愉快,从锻炼孩子独立穿鞋变成了母子之间的对峙,我一点都不理性了。看的出来他确实不想穿,我们便说好一人穿一只。看着孩子在太阳底下坐在广场上穿鞋,有点心疼又觉得自己有点残忍,简直太过分了。
2
我很疑惑,我就是想锻炼他呀,为什么会这样?他刚才明明会穿鞋为什么就是不穿?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动力学概念:如果我想做一件事,驱动着我的行为的是我的意愿,这叫做动力; 驱动着我的不是我的意愿,而是你的意愿,这就叫做压力。
原来第一次穿鞋的时候,完全是他内心的动力在驱动他,所以他愿意穿鞋;当我再次要求他穿鞋的时候,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已经构成一种压力了,内心的压力在驱动他,所以他不想穿鞋。
所以,当有人催促“快点快点、迟到了”的时候,却发现孩子越催越慢,孩子此刻只不过是在表示抗拒、压力而已。
仔细思考最近的行为,下楼梯的时候我非要他扶墙,他哭着不愿意,要牵手才走;有时候他不愿意走路,非要抱抱,而我总认为这些是他自己的事,他又不是不会,基于这些原因,就是不想帮他,结果搞得自己不愉快,孩子也不愉快。
其实我伸手帮忙又怎么了?抱一下也没什么,又惯不坏孩子。
如果我能很清楚的知道他内心此刻是动力还是压力在驱动他,我就不会这样固执己见了,也不会觉得他懒,矫情了。
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当动力驱动他的时候,随便他,当压力驱动他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帮帮忙,因为他已经会做这些小事了,没必要彼此抗衡继续锻炼他,这时候他只是有心理需求,满足这个就行了。
3
锻炼孩子没错,那么在了解内心的动力与压力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孩子对于同一件事却有着不同的行为了,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注意两点:什么才是有效的锻炼以及你到底是想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01如果只想赢了孩子,那么孩子学会的只是服从,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会被怎样对待。只有当我们想赢得孩子的时候,让他感受到爱的存在,我们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才会更好的成长。
有时候,你觉得你的孩子很听话,不过是他早已学会了服从。
02若真的想锻炼孩子独立,就提前列个计划,让他有个心里准备,而不是突然扔他一句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己的事自己做,这话没错,但是习惯了依赖父母的孩子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可能还会让我们觉得“怎么这么简单的事,你就是不会啊”。
若一切来的太突然,孩子会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突然变卦,而他又不像大人那样会察言观色,所以总是会无端的惹我们生气。
有计划的执行,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比如这周我们需要开始练习穿鞋、穿裤等。这个需要在一周开始之前就给孩子明确说一下接下来的一周我们有什么样的计划和目标。
我们约定,每次他只穿一只鞋,那一只鞋我来穿,其实穿鞋最难的抠脚后跟部分还是靠他自己完成,他能穿上去他会很开心,那个表情似乎在说“看呀看呀,我也会穿呀”,这两天出门之前,自己就坐地上主动把鞋穿好,每次看着他屁颠屁颠的站起来以后,我也为他感到高兴,也许,他心里大概会更开心吧,因为他又掌握了一项新本领。
锻炼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突然性的。有计划的执行,并且引导着孩子一起做,比扔他一句“自己的事自己做”真的要好多了。
这里说了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孩子有着不同的行为,原因就在于驱使他行为的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以及在压力驱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