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时常把“一年之计在于春”挂在嘴边,年初分别制定了各种学习、工作、减肥的Plan(计划)。然而,最后计划就只剩下个P。究其原因,只是因为lan(懒)。
平日里,你不断抱怨生活中的经济拮据现象,而你过得不好,却把原因通通归咎于经济不宽裕。
●“没钱怎么生活的好?”
●“别人生活的好,都是因为有钱。”
●“我要中500万,下一秒就去买套房。”
... ...
但是,由于你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而经常看不到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自己有多懒——懒于思考、懒于行动、懒于改变,所以,难以改变。
有的人说懒没事啊,不上进也可以呀,现在生活也不错啊。但事实证明,维持现状也需要拥有上进心的,也需要勤劳的,也需要去行动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讲的:我用尽了全力,过完了平凡的一生。
不过,过完平凡的一生,对于懒的你来说也是很奢侈的。因为社会在进步,你却在止步不前。
然而,你有时候却心不甘、想上进、想改变,但又不知从何处开始着手。
恰好,有一本书可以帮到你——《学会提问(实践篇)》。那么,就先从学会提问开始吧。
《学会提问》一书中道出了懒的原因:
内心里的提问控制着我们的行动;我们向自己提问,得出答案,然后采取行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平日里我们的一些行为都是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
“快下班了,工作也没做完怎么办?”
“明天再干吧。”
“工作做得好不好?”
“差不多就行了。”
“今天晚上去和哥们儿喝一杯吧?”
“再叫上同事吧。”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提问、自我回答。
如果一个人每天抛出自己的都是“一成不变的提问”,那么此人的人生也将一成不变。对此,《学问提问》一书中提出了改变人生的一个方式——优质提问,也就是说,能让被问者乐于主动思考回答,并伴有发现和行动的提问。(这里的被问者可以是自己)
成功人士都不会满足于一成不变提问,他们会不断努力,争取每天向自己提问,提出新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所有提问都会促成新的行动,而新的行动则会导向成功。
只有掌握了优秀之人所拥有的优质提问的技巧,任何人都能变得优秀。
优秀之人,离不开自己的改变,离不开自己的勤劳,更离不开优质提问的特征、事例、诀窍、创造方法。
优质提问的特征:
其主要特征在于“本质性”。
具体来说,就是询问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内容这一级别的提问。优质提问多是深入挖掘到5W1H——时间、地点、人员、对象、原因、方法等基本要素的提问。而且,是询问“未来”而非“过去”的提问,以及“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提问。
优质提问的具体事例:
①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进步、成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用英语来说,就是希望做“want to”的自己。从内心驱动出发,而并非想成为“have to”(不得不)的人,被外在的销售额、截止日期所占据。
②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
“大义”是指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对于是有着怎样的意义,在高于企业利润的层面上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针对“目的”或“大义”的提问,能使囿于眼前“have to”(不得不)的人,找回“原本想做什么”这一比现状更高、更深一层的视角,从而促成发现。
③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
如果对方有常用词语,你试着问“能不能告诉我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有时就能促成对方的重大发现。
④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
对方若有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不妨试着询问与之“相反的概念”或“反义词”,这样更容易成为探求本质的优质提问。
⑤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
与“询问词语的定义”类似,询问“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是否名副其实,也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人的盲点之一,就是想当然地对某项前提深信不疑,没机会深入思考它的意义。正因如此,重新针对这种“理所当然”提问,就有可能成为优质提问。
⑥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时常讲到“要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能够促成“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对于发现的是有效的。
此外,人际关系总是容易变得固定化,尤其是只存在上下关系明确的公司,很容易被自己立场所带来的思维方式束缚。
⑦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
优质提问往往产生于询问“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时候,关于这一点,想想一件事“做之前”和“做之后”就能明白了。
⑧“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
封闭提问,解决了一个大缺点。因为回答受到限制,所以谈话得不到扩展。一旦始终重复封闭式提问,很容易令对方感受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开放式提问,自己回答方式不受限制、能够自由措辞回答的提问。这种回答方式是自由的,所以它比封闭式提问更容易令对方产生“是我自己得出的答案”的感觉,从而引导出自发性的回答。
通过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更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学会提问》中更着重强调一个提问能否成为优质提问,需具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视对方和状况而定,是无法提出万能的具体例子的。不过以作者的经验,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有有效的方法。为实现优质提问,这些“诀窍”可以帮助你。
优质提问的诀窍:
①交换言外的信息
提问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倾听对方的话,凝神谛听对方的话语,同时认真面对“言外之意”和“真正想传达的心情”,并且你向对方提供反馈,从而深化发现的经验之谈。
②提问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事先准备的言语或提问,是无论如何也包裹不住热量和感情的,而被问者是当场思考并作出回答的,所以两者之间必然产生温差,而导致交流错位。
③当场思考各种提问的方法
要想做到当然思考各种提问,还得着眼于5w1h。如需深入挖掘的提问,在思考问题时要联系“我”连想五遍“为什么”。
④提问不要建议
第一次接受并执行的建议终究属于被动型,并非源于自己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所以很难促成进步,有时还会对提供建议的人形成依赖。比提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⑤提问应排除杂音,专注于“我”想问的事
提问就是“你”和“我”的一对一交流。
⑥对你提问
要想实现优质提问,针对提问对象本人“你”提问的姿态很重要。针对“你”的提问,是使“他责”之人变成“自责”之人的一种强力手段。
⑦以“我”为主语的反馈
不能听完,对方回答之后就完事,一定要给对方反馈。
⑧意外回答的应对方法
若觉得回答与自己所想存在偏差,或者有疑问,就要向对方再问一遍,促使他循序渐进地回答,从而探入对方真正想说的内容。
⑨不做消极提问
提问者平时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天的状态,会如实地反映在提问中,如果自己怀着受害意识,囿于消极思想,那么抛给对方的提问也将是消极的;反之,如果自己怀着自主意识,思想积极,就容易在开朗的气氛中向对方抛出优质提问。
⑩将“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准备提出的问题,有一些让对方难以回答的内容,请思考能否将其变为面向未来的优质。
⑪不说没必要的开场白
过多的使用没必要的开场白,或许会打乱谈话的节奏。
⑫认清适合提问的场所
提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被提问者的状态和场合。
优质提问的创造方法
迈出走向成功的一步,则需晓得:使提问成为优质提问的方法。
①十分钟了解提问的个人形象
将平时无意识中所作的提问集中于一个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创造,进行自我提问。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生活或者整个人生,每天你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20个有目标的提问,进行思考,单独思考,不与他人交流。
②勇于创造优质提问的基本战略
但实际提问中你会发现存在明显的个人偏见。
起初不会注意这个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说是你提问经验和别人的问题,亦可以说你是因为性格工作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会导致提问的结果不同。
而在作者看来,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原因在于每个“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价值观”“常用语”不同,所以提问才会不同。着眼于这一点,是创造优势提问的基本战略。
③优质提问就在“已内化的提问”附近
提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它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内化”,同一个问题会在无意识中反复询问。所以,如果你想实现优质提问,给提问对象带去“发现”,只要提出对方而言的“新问题”“从没自问过的问题”,从而促使被问者有心的发现。
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④关注对方的"3V"
3V,就是导致提问产生个人偏向的“目标”“价值观”“常用语”。
3V: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东西),Value(价值观),Vocabulary(词汇,常用语)
对方的“理想”和“价值”终究要有词语来表现,但请记住——对于“理想”、“价值”以外的事,“常用语”也不能忽视。
⑤将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合起来创造提问
疑问词(5w1h):why ,when ,where ,who ,what和how
3V关键词不论词性,任何词语都可以是关键词。
通过“疑问词与单词的组合”来创造新提问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着眼于“不常用的疑问词”,与3V关键词组合起来创造提问;另一个是使用两个以上的3V关键词创造“新的组合”。
⑥利用卡片,轻松创造提问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但我们往往具有固定思维的弱点。因此,我们不能长时间停留固定思维里,否则我们将无法有新的发现。《学会提问》提出了一个可以促使你每天都有新发现的方法,通过使用卡片,寻找让脱离固定思维的方法,从而拓宽自己所能创造出的提问的框架。
卡片创意法:找300个常用词语,分别写的卡片上。每天都会像打扑克牌一样,随机抽出三张卡片,将三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对自己提问,迫使你自己每天都有新的想法和创意。
“想出来”,或者“说出来”,都与“做出来”相差十万八千里。若你想弥补这个差距,那么首先对自己进行优质提问,是否能有新的发现。
三个优质提问:
第一,你有什么异于常人的价值?不是常规的、工作三五年的人也能创造的价值,而是缺了你就不行、唯有你能给平台创造的价值?
第二,你说你打算从闭塞安逸的环境换回快轨,也愿意付出代价,你给这个代价划出的底线在哪里?你想做什么呢?能做什么?
第三,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也从事你现在的工作吗?
弱者更弱,终会遭到“年龄和时代的车轮”碾压;而强者更强,则站在“年龄和时代的车轮”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