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自从大二第一次用Kindle PaperWhite时候安装了“多看”阅读这个软件(系统),第一引入眼帘的就是《曾国藩家书》,自然很快就购买下载了。当时同学之后普遍对于,电子书还需要购买,不都是网络下载感到惊讶。毕竟13年时候下载各类书籍很简单。但是遗憾的是,当浏览过几页之后,有点类似于一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所以也就束之高阁了。
不过后来也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情,从小没看过《哈利波特》,只是久仰大名,等到一朝可以触手可及的时候,也是索然无味。只是时间来的太晚了,距离我第一次听到哈利波特这个名字(应该是03年左右)已经过去了14年(2017年)了,即使有阅读兴趣,也不再是这个阶段了。我很怀疑曾国藩家书应该是作者成年及其以后,甚至是部分内容在中年之后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毕竟太早了。
历史书中也提到过这个名字。我也是昨天才知道名字叫做:曾子城。就在这时,我打这个名字的拼音都联想不出来,可见本名知名度之低。高中时候对于这个人了解甚少,大体上只限于知道这个名字以及在太平天国运动之中的作用以及和李鸿章的关系。也许也是那时候的风气,对于除高考之外的科目,干嘛要费心去记忆学习呢?
当然,这本书其实现在还没有看完。目前只看到第六章,创建湘军的时候。虽然阅读篇幅也才将近三分之一,但想来,对于前部分内容也有一些直观感受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记。也可以看出一个普通人慢慢进步,通过不断记录和反省能够让人更加成熟,自律。但是其实内在也具备最原始的驱动力:在新环境中,各式内容的缺乏,使得必须加快前进,否则赶不上同类人的步伐。
但是,我觉得书中谈到曾“笨”,我想我绝对不认可这个评价。首先就是一个笨人绝对不能够中举人,进士,进翰林。其中所解释的论证就是:之前几年通过刻苦勤奋,不耍聪明,反而积累了身后的基本功;并且因此养成了坚韧的心智。但是,很明显这两者绝对不能够是进士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多是必要条件,甚至都算不上。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尤其是贫困县城一般高中的人,其刻苦程度,心性坚韧程度,除此之外,还有老师的谆谆告诫,父母的热切期盼。应该说这些特质和曾当时遇见的基本上没有多少差异。更加由于环境恶劣,这些人的努力程度很有可能犹有过之。但是当时的进士及翰林绝对比现在靠清华北大更加困难,从录取人数即可得知。更何况,当时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更加不是一般人能够参加的,人数远远比现在参加高考的人少,竞争程度应该也低得多。虽然两件事情都很难,我更加倾向于清华北大更难。
在这件事情上,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第六次考试,被当作反面教材“文理不通”,含羞受辱,从此发奋图强,求新求变。结果认真分析之前的考卷和优秀文章,从而能够在下一次考试中顺利通过。或者算得上是通过仔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和总结,从而能够得出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下一次备考和考试,从而能够一举成功。
但是,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一个蠢笨的人不可能具备这种条件。遇见挫折人人都想发奋图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更不用说为之努力。并非不想,而是没有这个能力找到最本质的原因,这就是一个人的聪慧之处。从这点看,曾国藩智力应该是中上之姿,甚至在其中前半部分。但是也可能这种比较是类比于,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朝中一品大员。那么说他“笨”也可以理解了。如同说纪晓岚丑一样。相对于周围的参照物吧。
另一个比较关注的点就是,曾国藩在前六章之前,基本上犯了普通人犯过的许多错误。从这点上来看,也许也能够说明其“笨”吧。
例如骄傲自满,“色”,贪玩,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等等。但是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犯了毛选之中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之中开篇提出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从这部分内容看来,曾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安身立命,实现理想,可是唯独不能够认清晰朋友和敌人,团结朋友,争取中间部分,孤立少数敌人这一重大正确决策。这种行为发展的高潮就如第五章后面谈到的,差点因为权力,被几个小兵杀害了。
严格说起来,在权利的斗争中,被孤立,缺少朋友和基本的团体,是很容易失败甚至导致杀身之祸的。所以当看见那一章的时候,我很疑惑,这样的人是如何活到现在的。但是很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人绝对不笨。不然至少早就丢官,甚至丧命了。
在这一点上,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权力的一些“无知”。到了湖南之后,通过团兵这个步骤,深深利用“钦差大臣”这种特殊地位,夺取了整个系统的权力。这自然马上引起了全体人的不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没有能够培养自身的班子,如此草率的行为,让人很不能够理解。尤其是看到:只是稍微审讯,就即可砍头。就凭借这一点政治上的幼稚,别人完全可以设套,利用舆论,政治扳倒他。
毛选之中很重要的就是,要主义团结朋友,争取中间派,划分敌人成分,利用利益冲突等矛盾,尽量增强自身力量,鼓励最反动分子。更加要注意宣传组织功能和作用,权力的来由出自于群众基础。时刻认识到自己代表谁的利益,为谁说话。
在这个基础上,更加要站在大义之上,千万不能够贸然行动,遭遇舆论的反噬。更加要深入群众,多调查,考察,才能够得出实际的结论。占据详细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且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不断修正这种理论,否则极容易反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在这一部分上,我没有看到曾国藩为之的努力,所以倒是很有兴趣看看他是怎么创立湘军并且做到后面的立德立功立言如何实现。
也许对照革命27年之后的发展也有相应的辉映。
2019年10月7日 11点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