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2010年的旧文,纪念一下曾经读叔本华的时期。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11、《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如果痛苦不是我们生活最接近和直接的目的,那我们的生存就是在这世上最违反目的的东西了。”“我们对于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
“人性和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正察觉和注意到与我们的意欲相一致的一切事情。”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往往是与我们意欲相违背的事物,比如身体上的不适。“痛苦、不幸恰恰就是肯定的东西,是引起我们感觉之物。而所谓好的东西,亦即所有的幸福和满意,却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只是愿望的取消和苦痛的终止。”“我们一般都会发现快乐远远低于、而苦痛则远远超出我们对这些快乐或者苦痛的期待。”
“历史向我们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但除了向我们讲述战争和暴乱以外,别无其他,因为天下太平的日子只是作为短暂的停顿,幕间的休息偶尔、零散地出现。”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一场持续不休的争斗。
“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操劳,或者贪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仓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证明了痛苦的必要性。假若人生没有痛苦,人们就会因为空虚和无聊制造出更多的痛苦。
“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并不是以这个人曾经有过的欢乐和享受为尺度,而只能视乎这个人的一生缺少悲哀和痛苦的程度,因为这些才是肯定的东西。”和动物相比,人的命运就显得较为悲惨了。首先,人和动物追求的不外乎相同的目的:健康、饱暖等等。但是人类具有的思考能力,使得痛苦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希冀中再次得到强化,而动物的痛苦只是现时的痛苦。人刻意地增加自己的需求,如奢侈、排场等等,然而从中得到的幸福和因此产生的痛苦相比微乎其微。人又很难真正满足,动物则简单的多。——这些都是因为人的思维更发达。
“认知就其本身而言始终是没有痛苦的”,痛苦只与意欲相关。但是认识力和痛苦又有联系,因为要感受到痛苦必须先认识它。
“我们对确切将要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其实是一种福气,因为对于知道真相的人来说,这些小孩有时候就像无辜的少年犯:虽然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人生就是每况愈下的过程。
“生活总的来说就是幻灭,不,应该是骗局才对;或者更清楚地说:生活有着某种扑朔迷离的特质。”
“很值得我们羡慕的人是没有的,很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却难以胜数。”
“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的安息是一个相当恰当的表达。”
叔本华认为如果性行为不是一种需要并且不伴随有强烈的快感,人类就不会延续下去,因为人们会不忍心把生存的负担加给下一代。这个世界是地狱,人们相互折磨。
他批判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莱布尼茨认为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的最好一个,叔本华提出:“现在这一世界的安排刚好能够让它维持其存在;假设安排稍差一点,这一世界就已经无法存在了。所以,一个更加糟糕的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更加糟糕的世界无法继续存在。现在这一世界因此就是所有可能的世界当中最糟糕的一个。”之后他继续批判基督教的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由全知、全能和慈爱的生物创造的——这和世界上存在的诸多苦难不符。我们看待世人,须将其视为“难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每个人,提醒我们应用最需要的容忍、耐心、对邻人的爱。
世界事物的特征是扭曲、颠倒。对恶行的解释就是自然:“正因为这一行为是恶劣的,所以,它就是自然的;而正因为它是自然的,所以,它就是恶劣的。”一个人的基础就是“某种罪恶、颠倒、荒谬、被认为是原罪的东西”,因此,人命中注定就要死亡。因此对人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用原谅的态度去看。
生存所依赖的时间、空间及其形式都显得易逝、无常,可见生存的虚无本质。
“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已经不在;其不再存在就跟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没有两样。但此刻存在的所有一切,在即将到来的另一刻就成了曾经的存在。”因此只有现在是真实存在的,但现在又会很快变成不存在,因此享受此时此刻的理念即是智慧又是愚蠢——现在才是唯一真实的,但它马上就会消逝。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时以外,别无其他。这样,我们生存的形式从根本上就是持续的运动,我们总是梦寐以求的安宁是不可能的。”生存的特征是活动不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幸福是不可能的,若一个人获得过幸福,之后就只剩下幻灭和失望。
我们必须远看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近看只能看见其空洞和无用,“我们总是生活在对更好的期待之中,与此同时也经常后悔和怀念往昔的时光。”我们一直处于对幸福和美好的追求中,然而到老去或者临死才发现过去已经经历了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提高了人对幸福的标准,“个人深重的痛苦也就由此而来”。
生命首先呈现为一种任务,即维持生命。当谋生的问题解决后,生活便成为一种负担,第二个任务就是如何处理、安排这一生活以抵御无聊。 “在需求和匮乏的背面就是无聊。”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内容,只是被需求和幻象所活动起来,当这些需求和幻象没有了,生存的荒凉和空虚就暴露无疑了。满足需求是困难的,这带来痛苦,而一旦满足,便陷入无聊。
意欲所争取的对象最终都会化为尘土,因此其本质是虚无的。“死亡的必然性可以首先从这一事实推导出来:人只是一种现象,因此,并不是‘真正、确实的’(柏拉图语)——如果人真的是自在之物,那人就不会消亡了。”
时间、空间的运动使得人的生存只是一种“流动性的存在”,“我们纯粹只是现象”。“我们也可以说生存意欲只通过纯粹的现象显现出来,而这些现象将完全、彻底地化为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