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逃离地球表面”这一母题,近几十年诞生出许多想象力丰富的科幻作品,比如《星际穿越》、《海伯利安》以及《黑客帝国》,其中以电影《黑客帝国》最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部电影中,“人类”与AI发生战争,最终AI获胜,大部分“人类”被AI养在培养皿中,“人类”的意识通过导线接入AI建立的虚拟世界。而少部分“人类”会自动觉醒,躲进地面下的锡安城,尝试对AI发起反攻。
至于幸存“人类”的反攻方式,则是找到“传说中”的救世主,靠救世主的能力打败AI主机。
之所以给以上“人类”一词加上引号,是因为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中,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人类。通过电影中的诸多线索,我们可以发现:锡安城和里面的居民,包括培养皿不过是AI主机的另一层虚拟世界。(具体线索可以通过观影寻找,在此不过多讲述。)
在笔者看来,导演最开始的故事设定中,锡安城和培养皿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即:大部分人类真的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而少部分人躲在锡安城尝试反攻。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导演放弃这样的设定,费尽脑力把锡安城和培养皿改为虚拟的呢?会不会是因为导演找不到理由证明虚拟世界的坏处——即:虚拟世界里的生活如此美好,致力于推翻美好世界的锡安居民的正义性能否站得住脚?——因而绕过对虚拟世界的抗争,选择了一出AI世界的内部BUG(史密斯)修复大戏。
在人们先入的意识(或者诸多科幻作品)中,虚拟世界——通常都是危险的、狭隘的,甚至一想到虚拟世界,就会马上联想到“囚禁”、“死亡”、“堕落”这一类词语,就像在去年豆瓣阅读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朱一叶的科幻作品《哈扎尔之匙》,作者将虚拟世界和万恶的资本家联系在一起,将虚拟世界设定为“吸食人血”的、让人堕落的商品。
虽然从表面上看,朱一叶对虚拟世界持否定态度,认为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会让人堕落,因为人们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在享乐上,忽略了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当下沉溺于网游、二次元动漫无法自拔的人们形成呼应),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设定,其实对否定虚拟世界本身并没有太大说服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黑客帝国》的导演安迪•沃卓斯基,还是《哈扎尔之匙》的作者朱一叶,都没有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虚拟世界到底是好是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证明“存在”的方式不过是所谓的“我思故我在”,即,思维的运作本身证明了人类的存在。从这个视角出发,利用AI欺骗人类的大脑似乎并非难事,它只需像《楚门的世界》中的导演一样,利用模拟的“真实”将一个人团团围住,这个人便不会察觉到自己身处何处。或者在一个人睡着后,给他戴上全套的VR装备,当他的意识苏醒,又怎么辨识“眼前”的世界是真是假?
试想一下,当所有人都进入《黑客帝国》那样的虚拟世界、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时,“现实”的意义便已经由地球表面转为程序代码。
让我们暂时抛开目前科技上的局限性,只从以下角度考虑向虚拟世界“移民”的可行性:
第一,停止宇宙探索后的文明发展
人们之所以对虚拟世界充满恐惧,它倒不像是对宇宙探索的恐惧那样——某种角度而言,两种恐惧心理其实正好相反,因为一个是对未知的、无限的世界的恐惧,另一个是对已知的、局限的世界的恐惧。
人本来就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动物,会对未知的无限延展性充满恐惧,又会对全知的有限空间充满恐惧,但总体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克服对前者的恐惧,通过勇于探索未知的大陆、未知的宇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进入到某个具有边界的世界,无疑会让人心存不安。
然而,当人类的意识进入到看似有限的虚拟空间里,是否真的意味着文明的发展望到边界了呢?又或者,可以乐观地想,在一个不需要考虑生存、战争、资源耗尽的世界里,人类兴许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也说不准。如果,我是说万一,后者才是真正适合人类的、能够让人类抛开环境限制的唯一出路,那么,锡安城向AI主机的反抗,究竟是正义的,还是愚蠢的?
第二,文化的发展
虽然在目前看来,人类社会充满矛盾冲突和文化差异,但随着不同学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相信文化隔阂终有被消除的一天(不然那些学科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也就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到了那时,如果依旧找不到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案,外太空也没有找到适合迁徙的星球,在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面前,人类也许可以选择集体“搬进”虚拟世界。
换个角度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正是为了达到这种和谐共处的状态?而如果生存资源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就意味着人类会再次因为资源问题陷入战乱,到那时,文明恐怕早就不存在了。
试想一下,假如在《黑客帝国》中,人类是因为对环境的破坏而被AI取代,那么就算锡安城中的剩余人类战胜AI,重返地球,又会如何呢?不过是意味着新一轮的环境破坏、资源匮乏,人类所追求的文化统一,也就成了虚妄之谈。
所以,谁又能肯定,虚拟世界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迁徙的新世界?
第三,系统BUG与地球毁灭
在《黑客帝国》中,整个虚拟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BUG,除了史密斯,还有1%的自动觉醒的人——也就是锡安城的人民。
史密斯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病毒,拥有诸多系统权限,而且能够随意将自己复制进别人体内,将别人化为自己的分身,而那个人的意识,也就随之清除。没有了意识,生存在培养皿中的肉体就算还有生命体征,也和死人无异了。
从史密斯的威胁来看,一旦人类进入虚拟世界,虽然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威胁和资源耗尽威胁,但能够抹杀虚拟世界中人类意识的病毒无疑会成为新的灾难。这种源自系统内部的病毒,值得虚拟世界移民担忧。
另外,在《黑客帝国》中,还有1%的人会自动觉醒,他们逃出培养皿,组建了锡安城。这无疑也是虚拟世界的一个BUG。试想当你突然间醒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庞大的人类培养室,你的周围只有机器运作的嗡鸣声,你该如何选择?如果你能找到办法重新回到虚拟世界,让AI主机给你编造一段“人类培养室噩梦”还好,可万一有的人不愿这样,而是像锡安城里的那些人似的,一心想要破坏人类“美好生活”,那无疑是毁灭性的威胁——因为我们的这种假设中,锡安城并非第二重虚拟世界,也就是说AI主机没办法派出机械八抓鱼去阻止他们。
除了这种病毒的威胁,还有就是地球毁灭所带来的威胁,例如陨石撞击、火山爆发等,这对于虚拟世界来说恐怕也是难以抵抗的灾难。
向虚拟世界移民——无疑是一个新奇而叛逆的话题,听起来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然而,现如今AI技术与VR技术的发展,其实已经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在万达的一些商场里,VR游戏机已经成为人们新的游戏体验方式,经常可以看见穿戴着VR装备的人站在机台上对着空气手舞足蹈、惊叫连连;一些电影院也快速推出了VR观影厅;还有色情行业的VR装备,更是成为许多成年人的追捧对象……
通过这一系列现象,我们不难想象,很快就会有人放弃现实生活,选择投身在那个美好的虚拟世界——哈扎尔之匙中,在那个世界里,人的精神不仅可以体验到现实世界的一切,还可以体验到超现实的发生,与其把这种万能的体验当做消磨的地狱,恐怕不如说是天堂更加符合现实。
也就是说,我们现如今对VR装备的尝试,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对虚拟世界的探索,是在为移民前做准备。
那么,既然在安迪•沃卓斯基和朱一叶等创作者看来,这种向虚拟世界的移民是有可能发生的,不如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
首先,虚拟世界最大的优点应该是资源的无限。我们不再需要担心石油用尽、全球变暖、煤矿枯竭,而这正是人类历来产生争执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必考虑资源,也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时代到来。
其次,在对时间的感受上,虚拟世界恐怕会有新的定义。就像我们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游戏中的时间未必和现实相吻合。
那么,虚拟世界能不能“拉长”我们的时间呢?
国家地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一些家庭成员放映各自家庭的合照,这些合照的背景比较相似,只是一些表情和手势有所不同。照片放映的时候,每一张都是一闪而过,一秒钟内切换至下一张。如果在放映过程中插入一张完全不同的照片,例如美女或者帅哥,观众就会一愣。等到放映结束后,询问他们这张与众不同的照片出现了多久,他们都会回答3到4秒。
为什么同样是出现1秒钟的照片,观众会认为那张照片出现的时间更长呢?
这其实是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本质上是感官神经受到外界刺激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做出的判断。当重复性的刺激出现太频繁时,大脑就会放弃类似刺激的判断,时间便失去了存在的证据,给人的印象便是时间过得很快。
也就是说,在虚拟世界里,AI可以通过改变刺激人类神经的频率,来影响人脑对时间的感知。这要么意味着人的意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感受到近乎无限的生命长度,要么意味着时间的概念将在虚拟世界中完全消失。就像《盗梦空间》里的深层梦境一样。
最后,恐怕还是要回到宏观的文明发展上。
在同样是以“逃离地球表面”为主题的电影《微光城市》中,幸存人类生活在地表下面的一座城市里,市民靠抓阄决定自己的职业,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过着宏观上单一、微观上繁琐的生活,几百年来相安无事、幸福而安逸,如果不是因为资源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回归地表。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虽然在宏观上,文明有向前发展的需求,但这种观念同样会在虚拟的有限世界中消失——虚拟世界只能通过既有知识建立,不能将尚未探索的领域与事物以代码的形式添加进去。这无疑是让人倍感失落的,因为这意味着,诱人的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将被画上句号。
但同时,《微光城市》里的景象和《黑客帝国》里的虚拟世界告诉我们,人类是可以接受重复的生活的,就像生活在中国唐朝的一个普通人,恐怕也不会介意自己的子孙过着和自己一样的生活。
新事物的诞生总会让人谨慎而忧心忡忡,就像一个即将出远门的少年,会担心忘没忘记带钥匙、路上会不会出现意外、终点会不会有变数一样。
虚拟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新事物,它虽然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我们不妨放飞想象,以《黑客帝国》为起点,在科幻世界里勾勒未来。过去,科幻艺术作品总是探讨和推动着科技的发展,而现在,也许可以加入“生活方式选择”或者“人类未来走向”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