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说:“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中国的生机”,一石激起千层浪,半个月过去了,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各个城市里,一个个地摊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我们居住的城市当然也不例外。听说小区东门外大约100多米的人行道被划为了摆摊区域,今晚没事儿,和老公去溜达一下。
刚出东门,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息——一个卖串串夹馍的摊位占据了第一个位置,摊主小伙子正在烧烤架烟雾后面卖力的操作着。再往前走,道路两侧挨挨挤挤都是摊位,卖袜子的、卖头花的、卖睡衣的、卖鞋的、卖水果的、卖绿植的、卖鲜花的、卖檀香炉的、卖玩具的、卖文具的、卖灭蚊灯的、卖锅碗瓢盆的、卖馄饨的、卖小笼包子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恐怕难以想象在短短100米的路边,可以容纳这么多小摊!这一刻,夜色中的城市舒展他坚实的臂膀,以包容的姿态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奋斗和期望。
摊位的主人们也是形形色色。从他们衣着举止和售卖物品来看,卖蔬菜水果的多是附近村子的农民;卖衣服鞋袜的多是附近纺织厂的职工;卖锅碗、文具、玩具的,多是一些附近小店的店主,因疫情货物积压,在地摊上寻求流通。
带着几分新奇、几分审视,我们慢悠悠的把所有摊位都看了一遍。凌先森在一个卖桃子的大妈摊位前驻足,问:“是蒲城那边的桃吗?”“哎呦!还能那么远!是咱洪庆山上自家种的桃!你尝!甜着哩!”大妈忙不迭的回答到。“咋卖呢?”“大的10元3斤,小的10元4斤,要了给你称?”桃子的确不错,脆甜多汁,于是挑了几个买了,继续转着看着。
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文文气气的,面前摆了十来束鲜花。不用叫卖,花儿鲜艳娇嫩的姿态自会吸引爱花的人——比如我。火红的玫瑰,粉色的小雏菊,淡绿的纽扣菊,康乃馨配满天星……都用淡雅的玻璃纸包装成束,每束9.9元——每束花大概有十几朵小花组成,这价钱比花店里可便宜多了!于是选了一束淡绿色的纽扣菊,命令凌先森买来送给我,哈哈,也颇有几分小浪漫呢!
凌先森有桃,我有花,再给在家写作业的儿子带点啥吧?自然是吃的比较得他心意。于是,我们在一个看起来比较干净的串串夹馍摊位前停下,选了一串里脊、一个火腿肠、一串面筋、一串生菜还有一串土豆,交给摊主加工。摊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微胖,旁边拉下手的大妈,头发花白。能看出他们这个摊位是应时而生的——所有的家具都是新的,他们的手艺也是新学的。菜怎么放?加多少料?什么程度差不多可以盛了?这些环节大叔好像是在边想边做,并不熟练。说来也怪,旁边的顾客们,并没有一个人催促,大家都静静地站着,静静地等待。是啊!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会经历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一切都值得期待——城市都如此大度,给这些微小梦想一席之地,更何况同样温暖的人心呢?慢一点,没关系。
带着小摊上的战利品,沐浴着清凉柔和的晚风,我们回家了。几十块钱,一个夜晚,几许闲适,几许轻松,感受家门口的烟火生活,生机勃勃。的确如此,这个城市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路灯下的小地摊,像极了小时候家乡的集市,是我们心底失散已久的童年画面,在这个匆匆忙忙的城市森林里,于夜色低垂中,带给我们平常岁月里的小欢喜。
这,也许就是地摊经济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