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透史书看大秦的历史,虽然没有生在那个伟大的时代,但作为地道的秦人也为那句秦军战歌:“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而热血沸腾!走进历史的深处,看到的确实历代史学家对秦人的偏见和污蔑,可是不论后世史官如何恶秦,留存下来的秦历史还是那样传奇,那样精彩。
嬴秦,一个历经37代,奋力拼搏了六百多年的族群,经过怎样的磨难才一寸寸的打下了中华流传万世的锦绣河山。大秦,充满了传奇魅力和强悍气息,这一漫长的过程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史记》中记载秦军形象,是头裹黑巾、腰间挂满人头,甚至上身赤裸如同土著。直到兵马俑重见天日,以整齐的军阵、朴实的面容、威严而自信的精神面貌,才让我们能看到,那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铁军。以至于我常常在想,历史是不是一直都在说谎。为什么在中国的史书中,对大秦难得有一点儿不带偏见的评价?
从秦孝公变法强秦开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直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步步走强,在国力不一的山东六国面前,再也没有弱过。七国称雄,唯独秦人能取天下?那六国难道就没有机会?古来多少能人学者都有见解,最多的是说秦人残暴贪婪,嗜杀好战!只有短命才子贾谊的《过秦论》给了客观的说法:“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一段说明了秦的强大,也说明了秦强大的一个原因:内立法度,奖励耕战,连衡而破诸侯合纵。当研读过更多秦人的历史后,更加对秦人崇敬不已,七国争雄,唯有秦国上下一心,唯有秦国士有战心,唯有秦国民心可用,唯有秦国锐意进取,唯有秦国,有吞并天下的志向,和为此不惜准备百年的坚忍。而六国败亡,史家归于秦军残暴,六国不和。此种言论都不配成为史学家。而实际上六国不亡,华夏不振!中华历史没有秦朝则不能称之为中华,中华文化没有秦朝的一统,早已在内斗中走向消亡。
秦穆公,被史家纳入春秋五霸的强人,并国四十,称霸西戎,稳定了后方,锤炼了秦军。然而秦人的心胸不在西方,而在中原,在一统天下。然而中原卑秦,不与会盟,秦国的实力也在数百年战争不断地消耗。幸天佑秦国,到孝公即位,中国历史上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开始了。秦国再次强大,这一刻强秦重生,一统天下的时刻到来了。
秦人强大而六国惊惧,于是六国合纵伐秦,百万之众,在函谷关下,在秦军面前溃不成军,从此六国日渐衰弱。而大秦铁军开始东出函谷,宰割天下。秦灭六国,是进步对落后,文明对愚昧,法制对混乱,封建制对奴隶制的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是把中国的奴隶制度和封国制度彻底铲除的最后一战。秦国的胜利,是秦国先进生产力的胜利,是秦国先进社会制度的胜利,是秦国强大国力的胜利,是秦军战斗力和战争意志的胜利。秦国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唯一选择。
中华历史,因为春秋战国而精彩,因为秦王朝的大一统而稳固。可是这样一个辉煌的的国度,竟然被犬儒学者们污蔑成暴秦。百年后秦军成了汉军,继续演绎着北击匈奴,南取百越的功绩,继续维护着中华尊严,效命沙场。秦人作战,以伤口在背后为耻辱。今天,我们需要这种精神!秦人变法,行政高效,利国利民。今天,我们需要这种改革!秦人淳朴,恩怨分明、有仇必报,从不作假营私。今天,我们需要这种品质!
秦风悠悠,乾坤坦荡,泾水依依,渭水殇殇,泾渭大地上似乎还涤荡着秦人的民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看那大秦皇陵上,一个声音在呐喊:“我大秦,不负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