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皇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回族的同学,我记忆犹新。
因为他是一个吃苦努力的同学,耿直而善良。
有多用功?
经常看见他一个人钻研数学题,苦思冥想,一坐几个小时,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他答不出题的时候,会性急开始拔自己后脑勺的头发。随着高三的临近,压力的增大,题目难度的增多,他拔自己的头发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狠。
久而久之,我亲眼见证了——一颗毛发旺盛的头颅,最后在后脑勺右下方那个地方,出现了一幅中国地图一样的空白,差不多是这样。
我们总会面临这样的情景,解决学习问题的时候,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人可以拿出又好又快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只能两眼一摸黑。尤其是当别人告诉自己答案不难,我们往往会一拍脑袋惊呼,我咋就没有想到呢?就像当年给马蹄钉上铁片,这个极大减少了战马损耗率的办法,竟然是到了唐代才发明出来,那时候,火药都有了。
在这样的事件中,有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我们原本可以想到,但是没有想到,如果说我们想解决的是哥德巴赫猜想,我们两只手一摊,——老子不会!!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原谅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自己思维,陷入一种毛毛虫连接成的一个怪圈思维,原本可以答出来的题目没有答出来,错过了心仪的大学。我们就开始责怪自己,怨恨自己,为什么自己不会转变一下思维?当初为什么就是想不到呢??为什么当时就是没有灵感呢?
灵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有人说灵感就是一拍脑袋灵光一闪,根本没有理由,完全是老天赐予。
没错,但是灵光一闪,这看似没有任何根基的灵感。背后也是有科学基础的。摸清了它,那这个世界简直是太美好了有木有?
创意思维的大脑表征——前额叶低功能。
前额叶,主管人类的理性,克制,自律。很多自律的人说到做到,早起,锻炼,学习,为什么他们就可以?
就是因为自己的前额叶比较发达,更能控制自己,让行为趋于自己的理性要求而不是肉体的懒惰。
但是前额叶的逻辑思考也会大大限制灵感的出现,让大脑变得像机械表一样精准,虽然不出错,但也少了点期待的喜悦。
所以,前额叶的功能被抑制的时候,我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空灵”,“走神”,“思维发散且活跃的”的状态:也就是每个艺术家都向往的“创意模式”。
但是如何才能进入“创意模式呢”?创意的原理只是“前额叶低功能“吗?
竭尽全力的工作与灵感剥夺
很多想法,解决方案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之前思考的结晶,一种新的组合,比如当你绞尽脑汁想解开一道数学题,或者回忆自己钥匙到底掉在哪里。
所以,一种主张就是: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思考,绞尽脑汁,直到遇到瓶颈。只有这个时候,你才可能利用“感光剥夺”来获得顿悟。
这是基于实验结果的提议:实验人员观察人在做智力问答题目时,发现在想出正确答案的前一瞬间,位于头部后方处理视觉信息的视觉皮层会短暂的“离线”。这种现象称之为“阿尔法眨眼”,视觉皮层切断信息的输入,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大脑会想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闭上眼睛思考,摒弃一切干扰来获取更好的顿悟。但是不仅仅是闭眼——隔绝视觉信息输入,事实上任何一种感官剥夺都可能实现。比如戴耳塞,比如鼻炎造成的嗅觉失灵。用更加中国哲学的话来说:静能生慧!!!
让一个人去畅想未来的时候,更容易得到新奇的创意,对于一个向往远方的人来说,梦想中的西藏也绝对比现实更加的有魅力,引人遐想。这就是进入创意模式的第二个办法
接触那些拓宽自己视野的事物,拓宽自己的思维
曾经有个作家,家里放置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中国的饰品,西方的漫画,还有阿拉伯的各种小玩意,这些小玩意能很好的让他的思绪飞扬,从中世纪的黑暗压抑到古代中国的田园牧歌,从春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再到电路机械组成的现代科技。
这些都曾经为她提供了诸多的灵感。
闭门造车,不如出门看看。
良好心情的重要性,绝对让你刷新三观
当然要有一个好心情,做起事来事半功倍,心情一好,妙语连珠。
但是为什么拥有一个好心情那么重要呢?心态影响生活的背后逻辑谁又清楚?
这是因为情绪会影响大脑种的前扣带皮层,心情愉悦时,你的前扣带皮层也会更加愉悦,而这个前扣带皮层的作用就是:监控大脑其他部分,甚至是各种疯狂而不切实际的想法,乃至于潜意识,有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想法也可以被捕捉,
如果说灵感是路灯下漫天飞舞的蛾子,那么更活跃的前扣带皮层就是一张更大的网——可以捕捉更多飞蛾!!!
很多人问: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有人说是诗和远方,有人说是钱权美色。
科学家说:多巴胺!(多么不解风情啊)
问题的解决,需要你有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他妈不是废话吗?)
低多巴胺有助于创意
多巴胺掌管欲望,但是凡事都是物极必反,适当的多巴胺给人勇气,欲望,活下去的动力。过量的多巴胺则会让人焦虑,烦躁。
想要自己保持在创意状态,需要多巴胺,但是还记得前文写的静能生慧吗?过分的多巴胺肯定不行,自己需要保持在“低多巴胺状态”。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办法测量自己的多巴胺含量,那就是正常情况下,人的眨眼次数,如果在15次/每分钟,则处于正常水平,低于10则多巴胺过低,高于20就容易出现焦虑症。
大脑进化几十万年,人类对其了解越来越多。科学也在更好的造福人类。
甚至于这种不可琢磨的灵光一闪也被纳入了研究,相信在科学的方法下,要比中医这种生搬硬套,自圆其说的学说更加让人信服,推动人类进步的,还是要看现实中能别验证的科学而不是玄学。
关于大脑的秘密,日后也会有更多文章,欢迎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