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娱乐八卦盛行。前有文章出轨姚笛,张雨绮被出轨“小姐”,后有王宝强被“戴帽子”,林丹夜会美女,等等。感觉生活已被出轨所覆盖。从号称“中国第一狗仔”的卓伟,到“周一见”传说,“狗仔”在大众之间影响力提高。这也间接说明中国人越来越富足了。
(一)
“狗仔”最早诞生于1958年的意大利。当时,由于迎合大众心态,一群摄影师开始偷拍名人隐私,并成功拍得原埃及国王法鲁克怒掀桌子的丑态而一举成名。从此“狗仔”一词正式被翻译为“追踪摄影队。”
现在听到的“狗仔”一词,源于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娱乐事业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一时涌现出各种娱乐八卦周刊。比较耳熟能详有,《壹周刊》,《苹果日报》,《东方日报》等,都以偷拍富豪、娱乐明星等为主要内容。
为何称为“狗仔?可能与大众印象或职业属性或香港本土文化有关。一来,翻译过来的读音与小狗相似。二来,获取娱乐新闻跟踪形式与狗也相似。”狗仔“以巧妙隐蔽的跟踪方法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获得一些具有爆炸性的新闻,引发群体性关注,开始声名大噪。
(二)
香港在上世纪后半段,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娱乐八卦多以报刊杂志形式出现,语言通俗易懂,讽刺幽默,属于消遣性文化。在面对快节奏重压力之下,娱乐八卦或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另外香港地域狭小,名人没有那么强的距离感,娱乐八卦与街头巷尾或家长里短一般。想想,香港人在赶地铁之时,不时看看娱乐八卦,也别有一番滋味。娱乐新闻的多种传播方式兴起,传播速度极快,很快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狗仔”一般都是成群结队拍摄,很讲究团队合作,所以也叫“狗仔队”。狗仔之间,经常互通消息,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去爬在名人窗子跟前,用镜头去窥探隐私。不得不佩服狗仔之敬业精神,有时一“蹲守”就是几十个小时,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镜头,一旦有发现,反映极其敏捷,快速按下快门,连拍模式下,富豪明星“无所遁形。”
最初之时,狗仔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职业所求。后来,在名利驱使下,一些狗仔渐渐失去了职业道德。开始炒作八卦甚至不折手段获取娱乐八卦,制造虚假新闻,一时引起事件当事人联合抵制,甚至经常会看到“大打出手”的报道。相信好多人都看到过“某某明星下跪、某某名人被砍”之类的新闻。有好多纯属捏造,捕风捉影,失去职业道德之操守。“狗仔”之路越走越偏。
在英国曾经发生“狗仔”不折手段飞车追戴安娜王妃,以致一代美人香消玉损,酿成悲剧。“狗仔”之变,源于很多原因,从内在来讲是利益驱使,外在来讲是大众猎奇心理升级。从香港来说,娱乐新闻大都被财团或者家族控制。私有化下,逐利是本性。各种媒体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于是开始渐渐降低道德标准,无所不有其及。外在来讲,随着娱乐新闻局限于暧昧、绯闻之框架之内,无法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升级,开始爆料具有冲击力的新闻,以吸眼球。分析原因,或与“狗仔”职业道德标准有关,但与大众猎奇心理升级,浮躁也脱不了关系。
(三)
明星为了保持神秘感和吸引力,在媒体面前保持正面积极形象,但也逃不脱人之本性。正如成龙出轨后说的那句:“我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诚如很多人讲,成龙媒体公关做得很出色,但其实仔细一想,也是最真实的实话。很多人,对于名人的猎奇心理,更多是源于羡慕感。然后,非要用各种道德作为掩饰自己羡慕感的面具,进行指指点点。有时候,只有当事人才具有发言权。
我们身边,“狗仔”之人,不在少数。或打听单位内之八卦,或捏造事实以期达到利己目的,或恶意去揣测中伤别人。有人捕风捉影然后跟别人说时,再加点杜撰夸张,瞬间变味。其实,茶余饭后,讨论一下生活八卦,增添点乐趣,这无可厚非。人么,好奇心都会有,也还是群居动物,在所难免。可是如一部分“狗仔”般,失了客观,多了目的,那就性质变了。
话说,其实很多事与她无关,但难敌之猎奇心理。猎奇别人生活,在于你不如别人,羡慕感已生,总想他人出丑,然后打着道德的大旗,自己心理也着实平衡。
或者更深层次是与身俱来的自卑,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