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摘抄笔记

这本书读的比较艰涩,就像《教出乐观的孩子》一样,是一本理论多于实践的书籍,但是这种书反而是育儿中比较难得的类型,因为你一旦懂得这些基础的脑科学的理论后,对于育儿而言就是可以应对各种情况的专家了。

丹尼尔·西格尔是一位脑科学研究专家,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能够顺利的养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举个例子:

玛丽害怕看到孩子们把鞋穿坏,因为这意味着她得带他们去买新鞋。孩子们喜欢穿新鞋,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期待买鞋这件事。这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快乐的出行,因为挑选新鞋是孩子们相当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玛丽嘴上总是鼓励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鞋,但当他们真的选中某双鞋时,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的颜色、价格、尺寸,竭尽所能地把它贬得一文不值。孩子们挑鞋的兴奋劲儿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妥协的态度——“随便你吧,妈妈,我怎样都好”。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对比斟酌很久之后,他们才买了鞋离开商店。最后,玛丽和孩子们都筋疲力尽。孩子们得到新鞋的兴奋之情完全被买鞋后的疲惫取代了。

玛丽并不想这么做,但同样的事情却反复发生。她经常在离开鞋店后向孩子们道歉,并且总是在作思想斗争。“放下鞋子吧,”玛丽自责不已,“这太愚蠢了。”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一再重复连自己都痛恨不已、迫切想要改变的行为。

一天,在又一次经历沮丧的买鞋之旅后,六岁的儿子一脸失望地问她:“你小时候讨厌买新鞋吗?”玛丽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回答“是”,她想起小时候每次都充满挫败感的买鞋经历。

玛丽有八个兄弟姐妹。因为要买很多鞋,母亲每次都只在大减价的时候去鞋店,那里总是挤满了顾客,但价格倒很合母亲的心意。玛丽从来没有单独跟母亲去过鞋店,因为总会遇到三四个兄弟姐妹同时需要新鞋的情况。所以每次她都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带着复杂的心情挑选新鞋。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想要的那双鞋。因为她不幸长了一双大众脚,打折期间适合她的鞋都被别人挑选得差不多了,她可以选择的鞋少得可怜。她还常常看上不打折的新款鞋,而那是母亲肯定不会给她买的。

而玛丽的大姐长了一双非常“修长”的脚,适合她的鞋很少打折,所以母亲总是允许她买自己想要的鞋。玛丽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但母亲却说她应该高兴,因为她很容易买到适合自己的鞋。等给所有的孩子都挑到合适的鞋以后,母亲已经非常疲惫了。母亲做决定时优柔寡断,花钱时不甘不愿,这使她的情绪最终变得像一座活火山,总是让玛丽担惊受怕。玛丽沦陷在一片情绪之海里,只盼着早点回家,逃避一切跟买鞋有关的场景。欢乐的购物之旅就这样毁了。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为孩子买鞋的经历又把玛丽带回幼时的情绪模式中。当年母亲忙着催促孩子们上车,忙着把满满当当的大包小包往车里塞,根本没注意到她从鞋店出来后的低落心情。

儿子的问题让玛丽回忆起了这些事情。她想起了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和烦躁心理,而这正是如今影响她和孩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她无法把买鞋这件事变成一次欢乐之旅的罪魁祸首。导致玛丽焦躁行为的并非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常常伴随强烈的无助、绝望、恐惧和被遗弃感,若未能妥善处理,它将对我们之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这样的案例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深深植入我们脑海中的内隐记忆,会从出生的时候跟随我们一辈子,而这些回忆却不容易被我们觉察,但是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导致行为的无能感。

介绍一下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

内隐记忆:可引起大脑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包括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还可能涉及身体感觉的编码系统。内隐记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自出生时起就存在,并且会活跃于人的整个一生。内隐记忆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称其为“心理模式”。通过建立心理模式,大脑可以对重复的经历做出反应。内隐记忆具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征。当内隐记忆被恢复时,人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回忆”某些东西,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种个人内在的体验其实源于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因此,情绪、行为、身体感觉、感性认知以及对某些特殊的无意识思考模式的心理偏向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当下的体验(感觉和行为都受到过去的影响)。尤为奇妙的一点是,我们的大脑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内隐记忆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我们无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一些事物纳入内隐记忆中。

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包含两种记忆,一种是语义记忆,又称事实记忆,幼儿在一岁半左右就有这种记忆了;另一种是自传记忆,又称情景记忆,幼儿在两岁之后才开始形成这种记忆。自传记忆形成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婴儿记忆缺失期”,是一种在无论哪种文化背景下都会出现的普遍发育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由创伤导致的,而只是因为大脑的某些特定组织还未开始发育。与内隐记忆相反,当外显记忆启动时,人们会意识到。无论是哪一种外显记忆的编码过程,意识都不可或缺。

童年时期形成的防御心理让我们很难放下包袱,去适应“孩子的关爱者”这个新角色。即使是孩子们的正常表现,比如情绪化、无助、脆弱以及对我们的依赖,也会让我们感觉压力巨大,无法忍受。当我试图为孩子缓解压力时,我自身的矛盾心理却导致我的真实行为与心中所想相左。我不但没有包容孩子、给他安慰,反而表现得非常不耐烦而又易怒。而一旦意识到这种情况,我就可以做出改变。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让无助者可以正常的养育自己的孩子?

一、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左右脑的协同

我们来思考一下大脑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协调运作。如果说解剖学上所谓的高级大脑皮层的这种复杂的反思性和概念性思维活动,是由大脑深层区域最基本的情感冲动所引起,我们就能以一种纵向的协调状态,以一种高水平的处理模式对外界做出反应。如果大脑皮层的反思机能被切断,我们就会进入“低水平反应模式”状态,思维协调不起来,我们也因此变得僵化而不灵活。

同样,思维也有横向协调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左右脑协同运作。这种左右脑的协调性,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分析后做出连贯叙述的关键所在。由于连贯的叙述能够体现孩子是否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所以这种左右脑的协调处理模式尤为重要,它决定了父母是否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环境。

构建我们生活故事的除了纵向和横向协调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协调模式——时间协调,即通过时间跨度把思维处理的不同阶段连接起来。这是构建生活故事的基础:它连接着自我的过去、现在以及可预期的将来。这种心理上的时间之旅是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这种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

二、体会情绪的力量——培养共情力

初级情绪:具体可以这样来描述:首先,大脑对内在或外在的信号做出初始定位,并且集中注意力。这种初始定位主要表现为:“现在请注意!这很重要!”接着,大脑通过对信号进行“好”、“坏”评价而对初始定位做出调整;然后,大量位于大脑相关区域的复杂神经回路被激活。人们认为这种评价或唤醒过程实质上是大脑中能量的剧烈运动,同时还伴随着信息处理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评价过程正是大脑驱使思维对事物的意义做出判断的过程。情绪和意义感可由同样的神经机能产生。当初级情绪在同等程度上产生联结时,我们的经历就会变得协调一致,与他人的交往也会变得顺利。如果彼此之间的心理状态一致,我们的情绪就能产生共鸣,这可以使我们感到“被理解”。在这种共鸣中,我们又会影响彼此的内心状态。这种一致和共鸣,使得我们的交流变得和谐融洽。

初级情绪:思维中能量的剧烈流动

  • 初始定位:“现在请注意!”
  • 评价和唤醒:“好,还是不好?”

归类情绪:存在于各种文化中的特有表现模式
不同的基本情绪:悲伤、恐惧、喜悦、惊奇、厌恶或害羞。

情感的共鸣:要感到“被理解”,需要我们与他人的初级情绪处于一种调和状态。如果两个人的初级情绪产生联结,就会产生一致的心理状态,双方就会感觉交流融洽。当与他人的初级情绪产生联结时,我们思维的乐章,即我们的初级情绪就会被他人的情绪深深影响。如果彼此交流有限,仅仅停留在少得可怜的归类情绪上,我们就会失去感受交流之美的机会,而这种有深度的、有意义的交流每天都可以进行。

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其功能是把行为和知觉联系起来。举个例子,如果测试者看见有人有意做某件事,比如拿起水杯,那么他的特定神经元就会发出信号,而且他自己拿水杯时也会发出信号。这种神经元并非在看到任何行为时都会发出信号。其前提是行为必须是有意做出的。测试者与他人随意地握手不会激活某个镜像神经元,因为任何行为都要带有特定的目的。镜像神经元的这种信号发送模式表明了大脑能够检测出一个人的意图。这种信号发送模式不仅是人类早期模仿和学习机制的证据,也是人的心灵感知(一种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内在心理印象的能力)形成的证据。

教养笔记
当孩子感受到积极情绪,比如因赢得球赛或取得优异成绩而高兴时,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分享这种情绪,并积极地和孩子思考并渲染这种情绪。同样,如果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或情绪低落,比如失望或悲伤,父母就要努力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孩子。

情绪的种类:

  • 意识。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及他人的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
  • 调和。让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保持一致。
  • 同理心。敞开心扉去感受他人的内心和想法。
  • 表达。积极地和他人交流你的内在心理感受,把它们表达出来。
  • 融入。在平等的氛围中积极分享,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 解释。帮助他人分析其生活经历。
    人格。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性。
三、与孩子建立连接—— 培养情绪连接的能力

沟通的方式

  • 适时沟通:接收-处理-回应
  • 协调配合的沟通:探索-理解-融入
  • 非适时沟通:询问-评价-改变

比如一位妈妈很伤心,女儿感受到了这种非语言信息,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妈妈勉强笑了一下,说:“不,亲爱的,我没有不高兴,一切都很好。”女儿就会因为妈妈这种互相矛盾的信息感到困惑。妈妈的内心明明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妈妈说的话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如果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不相符,孩子要理清这种困惑以及交流中出现的信息不一致,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打开沟通通道

如何才能积极地认可和接受这种相互协调配合的沟通方式呢?为了与他人清楚明白地沟通,我们需要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并对其做出处理和回应。

接收语言及非语言信息是沟通过程的第一步。语言信息包括描述我们的观点、想法以及内在感受的话语,也包括能够转化成文字的任何实体。这些信息都来自左脑。非语言信息包括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语气、肢体动作、态度以及回应的及时性和强度。这些都由右脑来接收和发送。通常情况下,沟通过程中情绪化的、能产生一定意义的信息都来自右脑。在沟通过程中对非语言信息给予密切关注非常重要。通过分享非语言信息,沟通双方可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信息处理过程需要我们通过心智模式这层透镜,过滤掉对信息所作的外在评价。心智模式形成于我们过去的生活经历,既影响着我们现在与人交流时对信息的理解方式,也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教养笔记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孩子的感受以外,父母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否则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父母,在独处时缺乏安全感,而父母也会感到筋疲力尽。

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进行人际沟通的过程和内容,对连贯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很重要。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沟通内容上而忽视了沟通过程。实际上,重要的不仅仅是内容,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沟通过程中。这意味着什么呢?沟通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产生联结时融入其内心,而不仅仅是分享一些特定的信息。这种动态的信息流动可以把我们同他人联结起来。当我们进入到交流过程中——本质上是大脑内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我们彼此之间就建立起了心理联结。

四、孩子与成人的依恋模式——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依恋ABC特征:依恋的调和、平衡、一致等特征在沟通中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
调和(Attunement):让你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孩子保持调和。与孩子进行非语言信息的适时沟通通常都能实现这一点。
*
平衡(Balance):孩子一旦与你的心理状态达到调和,就能获得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上的平衡。
*
一致(Coherence):如果你与孩子的关系既能使孩子感受到平衡,又能使他在与其他人相处时与其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结,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协调一致的心理感受。

与父母的依恋模式将会影响到自己与孩子间的依恋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会被“传承”

每一种依恋关系里都有一套经历模式,孩子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模式。对安全依恋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适应非常灵活多变,这也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幸福感。而不安全依恋模式里,回避型和矛盾型孩子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都欠佳;紊乱型依恋经历中的矛盾心理状态,又使孩子的反应毫无规律,缺乏灵活性,也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类似经历不断重复,这些适应模式逐渐成为孩子与父母相处时的一种存在特性。这种“存在方式”是调节情绪和亲密关系的一种适应性或者说模式,有助于孩子调节内在的心理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这种反应模式会继续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他们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又会变得问题重重。

父母对依恋模式的自我反思(十二问):

1.你怎么看待成长?你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
2.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你和母亲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经历让你感到难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它们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5.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为人父母有什么影响?
6.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这种感觉怎么样?你是否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
7.在童年或者长大以后的生活中,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当你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当你烦恼或不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9.小时候是否还有其他人照顾过你?他们照顾得怎么样?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让其他人照顾你的孩子?
10.小时候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建立的关系走出困境?这些关系对你有什么帮助?
11.童年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改变某些行为习惯但遇到了困难?
12.你认为童年经历对你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和他人的相处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教养笔记:“自言自语”是自我照料的一个有效方式。用明朗的语调跟自己说话,就是用左脑思维的语言逻辑来排解右脑思维所产生的心理焦虑。找到方法让右脑学会“自我抚慰”。

是否能够抚平这些情感创伤,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面对和接受过去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记忆。其中最艰难的一步是,要勇于承认一些严重的、令人惧怕但同时又确实存在的问题。当我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去接受挑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时,就意味着我们踏上了治愈和成长之旅,并且终将成为理想中的父母。

五、正面面对可控状态和不可控状态

失控状态由四个阶段构成:触发、过渡、浸没和恢复。触发是指未完成的任务和事件产生作用。过渡是指在进入失控状态前濒临极限的感受,它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也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浸没指当事人被诸如郁闷和失控等强烈情绪控制,困于失控状态之中。在失控状态下,大脑灵活思考的机能停止运作,因此寻求从失控状态中恢复的方法,成为父母与子女维持健康关系的重大挑战。

失控状态的四个阶段
*
触发:内部或外部事件引发低模式进程。
*
过渡:大脑由整合运作的可控状态转入失控状态。
*
浸没:处于失控状态。无法进行自我反省、调节等高模式进程,思维停滞。
*
恢复:高模式进程的整合作用重新启动。在恢复阶段,对重新进入失控状态的抵抗能力很低。

当处于失控状态时,思考能力会停滞,因此在经历失控状态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我恢复技能,此后再深化自我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们即将进入失控状态之际,甚至是在失控状态下,思考也将成为可能。有人发现,在失控状态下,尽管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却能够“远距离”观察自己。获得这种观察能力是把自己从失控状态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的重要开端。

在失控状态下,我们进行反抗、逃避或者僵化的生存本能会更加活跃,并且控制我们的行为。身体自动做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这些古老的本能反射,比如在愤怒时肌肉僵硬、在恐惧时有逃跑的冲动或者觉得肢体麻木无法动弹。了解我们的身体感受,是理解失控行为的第一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在失控状态下的身体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射的束缚。大脑依靠身体来了解它的感受、判断事物的意义。因此,能够了解身体的反应,就能够为处理失控状态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要改变失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必须学会分析这类状况发生的根源,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举个例子,被误解或被忽视会引发突如其来的羞辱感,让人觉得“胸口一紧”,并躲避眼神接触。了解导致这一失控羞耻感的原因,对于防止重复进入这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有的人在被忽视的情况下会感到愤怒,从而陷入失控的愤怒状态而难以自拔。理解这些特殊的起因,理解它们如何引发了特殊反应,对于分析这些经历并为生活中的脆弱状态提供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积累关于大脑的知识,可以使人从自我审判转变为自我接受。要进入自我反思状态,需要独处一段时间。这对于年幼孩子的父母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即便是在每天睡觉前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自己一天的作为,或者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经历尤其是情感上的起伏,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经过一场争论,你对孩子的举动和自己的反应感到沮丧不已时,你可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那样做?”“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好处呢?”这类问题能够帮助你进一步培养自省能力。我们内心世界的碎片也许已经被忽视了许多年,而这种有意识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将它们拼凑起来。对大脑和思维的了解能够强化我们的自省能力。

六、如何修复亲子关系——先学会冷静下来

父母要如何调整自己以开始修复进程?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精神距离,以便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有时候身体距离也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破裂都能够马上得到解决。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分析事件和自己的感受。

教养笔记
不要逃避儿时经历中未修复的恶性破裂,将它们转变为成长与更新的动力。要开始修复进程,首先需要创造精神距离,深入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停止与孩子的互动,深呼吸并放轻松,尽快恢复平静。

等你冷静下来,思维清晰了,就想想怎么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吧。但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在你思维的阴霾驱散之前,你很容易失控,并可能重新陷入失控状态。在失控状态下,你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可能是你在可控状态下绝对不会做的,这会让你后悔。如果可以,当你处于失控状态时不要和孩子接触,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否则,恢复的过程就会更加复杂而困难,需要进行更加及时的处理。

等你回到了可控状态,思考一下要怎么接近孩子。回忆一下你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思考它们是怎样在你与孩子的互动中被触发的。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理解自己的思想负担,同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孩子的经历和他给出的信号。只有关注了这两个方面,你才能够避免在孩子拒绝重新建立联结的情况下再次陷入失控状态。要学会尊重孩子和你自己对时间的把握。

等你冷静下来并调整好自己之后,思考一下你过去的经历。刚才的互动是怎样激活你过去的经历的?孩子的反应怎样触发了你的失控反应?试着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互动过程。你觉得他在这次互动和破裂中经历了什么?我们很容易忘记,孩子的幼小和脆弱会加重破裂带给他们的惊吓。孩子在忍受长时间的联结中断时,很容易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或心中无比难过。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和他们重新建立联结。

教养笔记
在表明你重新联结的意愿并了解彼此的问题所在之后,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质问他。控制住任何发表意见的冲动。包容他的想法。不要为自己辩护。和孩子一起回顾他在事件中的经历。对于他的感受和情绪都要有所关注。

孩子喜欢乱扔玩具或者喜欢爬灶台,我们说“不”,于是刹车踩下去了。我们要帮助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同时满足他发泄精力的欲望,所以我们就说:“你可以去外面玩篮子里的球,我猜你可以把球丢得很远。”或者我们可以说:“灶台不是用来爬的,不过你可以去外面爬秋千旁边的小塔,从那顶上你应该可以看得很远。”现在,孩子感觉到你重新调整了他对丢东西和爬上爬下的冲动。于是刹车松开了,油门促使孩子转向合理的活动。
如果孩子在被拒绝之后发出牢骚,我们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就会引起孩子深刻的羞耻感。在这种恶性羞耻感之下,孩子会觉得和我们脱离了联结,被我们误解,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坏”的。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怒气,其前额叶皮层可能会踩下刹车(在听到“不”字之后),却放任油门继续加速(作为对父母怒气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进入“乳儿愤怒”状态。这个回路负荷过多,孩子很快就会进入失控状态。有时这种超负荷的失控状态也会发生在父母身上。

设置限制、界定合理行为以及指示行动,都可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培养安全观念。这些重要的“不”给了孩子发展自律能力的机会,并允许他们在踩下刹车后将油门转向其他方向。假如孩子没有得到发展自律能力的机会,他们的情绪离合器就无法让他们灵活地适应环境。在他们被拒绝时,前额区域无法启动离合器,因而他们无法做出灵活的反应,从而被愤慨和怒气控制。接下来他们的崩溃及后面的冲动行为,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58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28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760评论 0 32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461评论 1 26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280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68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56评论 3 38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2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2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91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4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99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9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8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4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4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2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