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开心,人也会痛苦;人有生死离别,人就会喜怒哀乐。那怎么才能消除烦恼忧愁呢?佛家认为,诵持《心经》,体悟透了《心经》,通过观察自性达到解脱的境界,众生就能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极乐世界。
《心经》是唐玄奘翻译的佛教大乘经典,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或《般若心经》,篇幅短小精悍,主要讲述空性的智慧,是佛教徒日常诵持的经典之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前四句经文,观、行、照、度是每句经文的第一个字,四个字几乎浓缩了整部《心经》。观为观照,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察和智慧的理解,超越表象幻象,洞悉世间本质。行是行为实践,即投入大量时间来实践《心经》。照是照见,即看到、理解、懂得、明白了五蕴皆空。度,渡也,是到达彼岸,到达一切苦厄的彼岸,即极乐世界。观是修行的方法,行、照、度是修行的结果。
观自在菩萨。自在即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是自己觉悟,还能教会别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常说的自觉和觉他。只有观,才能让自己成为菩萨。成为菩萨,就是自己先觉悟,再去教会别人觉悟,让别人成为菩萨。观,观的是外部和内部。外部是外界的一切物质,也即《心经》里说的色(物质);内部指自己的想法念头(意识)。外部的一切事物一旦被你观察到,立刻就会形成你自己的念头。念头通常会牵着你走,而很多时候你不自知。所以说,观,主要是观念头,观自己的念头,让自己自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实践的意思,也就是照着练就是了,练什么?练观。般若,是终极智慧。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是到达。多,是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练观到一定深度就会获得终极智慧,即觉悟。
照见五蕴皆空。觉悟后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蕴是和合、聚合,五蕴指色、受、想、行、识,涵盖了人的身心全部。色是物质,即整个世界的所有物质。受是感受,分为身受和心受。想是认知,对外境立名称,生起认知的心理。行是造作之义,有了行就会造下业。识,指佛法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前六识代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等;第七识末那识是梵语,译为意,有思量之义,简单讲就是“我”。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指本能欲望,超我指规则和道德约束,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中间者,末那识的“我”就是自我,人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靠“我”来完成。第八识阿赖耶识也是梵语,译为藏,藏的是一切,一切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轮回。也就是说,你所经历的一切都藏于此,包括无数次轮回经历。
度一切苦厄。看到、理解、懂得、明白了五蕴皆空,就会觉悟,就会明白一切皆空,真正达到轮回之苦的彼岸,也就是极乐世界。轮回的目的,是为了让你认识轮回,进而获得解脱。《心经》是解脱之法,是教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体悟透了《心经》觉悟的结果。
《心经》的观法是最本源的。何时观成自在菩萨?观到什么程度才是菩萨?中国佛教禅宗的“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就是体悟《心经》的最佳途径。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神秀为首的北宗和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两派,南宗践行顿悟,是瞬间开悟;北宗主张渐修,修行要一步一步地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南顿北渐。
禅宗六祖慧能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强调“无念”“无相”,“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即身成佛”,这种“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的顿悟成了禅宗的主流。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悟的结果,是觉悟后的明白。顿悟,只是一种结果。
北宗主张的渐修与《心经》的主旨极为契合。神秀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强调“坐禅习定”“拂尘看净”“住心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心以摄心”,通过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修行的过程,更是修行后的觉悟。渐修,才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过程。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通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故称《心经》。《心经》也以260字的简洁语言概括了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的概念和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高度浓缩了大乘般若思想的精华,成为大乘佛法教义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