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读过文学类作品了,近期读的书都偏工具一类的,可能跟近来生活的压力,成长的困阻有关系吧,但在回忆里,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最能触发心底柔软部分的应该还是读文学吧。
爱上读小说的那一年,应该是在高中吧。那会班里有个姑娘特别喜欢郭敬明,桌上总是放着一本盗版的《郭敬明全集》,闲来无事,我也借来看看,看着看着我也被洗脑搬地陷了进去。
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会看小说到底有没有看懂,若问我这些小说讲了什么,当时可能还能讲出来,但现在回忆起来,小说的情节,故事概要,全不记得。只记得这些:
1.上课期间,偷偷把小说藏在课本下面读
2.下课了,不去玩耍,接着读
3.教室的桌椅,窗户,窗帘,刻在书桌上的歌词
4.对小说里面主人公的幻想
后来,可能出于青春期的叛逆,或是迷茫,荒废了学业,渐渐也有点小抑郁。
印象深刻的是,高中的后半段,索性直接自暴自弃了,而且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放弃了,也知道这么做不对,应该捡起学业,但是无能为力。
好在,那会虽然放弃自己,但生活中还是有让我感动的地方,那就是文学。
愈是困惑,愈是喝酒来麻醉自己,后来发现喝酒也只是快活一时,而文学的感动却是长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记得读节选课的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时的感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虽然只记得这一句了,但至今读这篇文章时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依在:“大半夜,我的书桌上放着课本和作业,旁边一个关灭了的台灯,房间的东北角的窗户没有窗帘,月光撒了进来,刚好映射在卧室里的海棠花上面,海棠开着花”。
后来又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著作,当时被凄美的语境所感动,或者是自我感动吧。如果我的孩子要在十六,七岁读这种小说,我应该是不建议的,因为好像越看越悲伤了,年轻人应该阳光一点。
还记得高三那一年,做阅读理解,总是两篇文章,一片议论性文,一片文学性散文。那会独爱文学性散文,因为议论性的散文我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文学性散文,现在还记得那会从一个个阅读理解题目中认识了“迟子建”,“林清玄”等作家。最感动的莫过于迟子建有篇文章《我的世界下雪了》,语文老师读完那句“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留下了几滴泪水,那画面,至今难忘。
读小说或文学这类作品,或受困于起初生活阅历的不足,或出于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无法在起点理解作者的愿意和创作初衷。但我想,这些能力,可以随着年岁的成长而弥补,而起初的那份感动和记忆的画面,将会存储在大脑硬盘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