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十)
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之十----王应元;教谕钱祚徵
王应元(1603-?),直隶通州军籍人,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崇祯七年即1634年任恩县知县,至崇祯十三年。
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秋后金军第三次袭击关内之地,绕过京城,沿着运河南下至临清,腊月底清军从德州突袭至济南城,济南城以及恩城等二十多个县城攻破,皆都是城破人亡,大明社会财物损失惨重,十几万人被屠杀。崇祯十二年初后金军撤出关内,并带走几万人的俘虏。
恩县知县王应元被俘虏,周围武城、夏津、高唐等知县皆战死,平原县守城成功,避免生灵涂炭。而恩县进士原河南道御史台辞退在家李应荐则散尽家财,组织勇士抗击后金,虽然前任刘晗辉修过城楼与民众抗击,但还是因寡不敌众,城池攻破。李应荐血战不退,大呼“杀贼”被砍杀而亡,崇祯十二年被列入“忠烈祠”,史称“戊寅之役”(康熙年间,仍请入“忠烈祠”,春秋两次祠祀)。
《通州志》进士目录中,还没有他的记载,在崇祯七年进士目录中有:王应元,蒲州猗氏县人,入通州军籍。
另外,此人信息非常诡异是:一个人在两个县《恩县志》《密云县志》有同样记载信息,而且都不是在一个《县志》,而是在“崇祯七年进士录”内:
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三代履历:
王应元,曾祖:钦;祖:盛;父:大宾,吾台易一房。癸卯年正月十九日生,顺天府通州军籍山西平阳府籍蒲州人,辛酉乡试,会试一百三十五名,三甲三十六名,都察院观政,□授□县巳癸□,丙子科山东文武同考科山东文武同考(选取《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三代履历》)
解读内容:王应元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年)正月十九日,原籍山西平阳府蒲州(猗氏县)人,因其父王大宾而入顺天府通州军籍。所以有时写他为“通州人”。天启元年(即1621)申酉科乡试。崇祯七年(即1634年)甲戌科进士,以“都察院观战”身份到河南督查对李自成“剿匪”,同年六月授于某县。史料也没有记载或无法写,现存地方史料出现问题,出现二个县的知县:密云县和恩县。而信息都一样,或许两县兼职。(同年七八月满金骑兵突破大同一线,逼近京师,京城上下坚守备战。也有一种可能:王应元被留任北京近郊密云县,协助京师备战,同时恩县任职)
根据2020年山海关城区出土一门“天字一号西洋大炮”上捐赠监管官员名单上有“密云知县王应元”,根据同款“密镇捐造”天字四号炮、五号等上铸造时间,可以认定是崇祯十年二月之前。
王应元参与组织“崇祯九年秋闱的丙子科同文同武试”活动。说明他人际关系也确实在山东恩县。
《密云县志》记载了同样的人物、任期,像是一人两处任职。
期间几年无信息,可能以俘虏后投降满清。后面事例说明,他当时没有战死,也没有退隐。几年后又见于史料,只是身份改了,开始为大清服务的人物,“吃大明的饭,又砸大明的锅”。
顺治四年(即1647)王应元以御史巡抚山东;顺治五年任河南道御史(《河南通知》)。《福建通志》记载:王应元,山西猗氏人,明崇祯甲戌进士,顺治八年任巡按御史,巡抚福建,九年、十年都在福建与郑氏军队对决。顺治十年春厦门失守,被问责。
投机之人,毕竟不会每次都会有侥幸的好机会。如果他有一次选择战死沙场,明朝崇祯或清朝顺治,总会有一位帝王选你入“忠烈祠”。真不知道乾隆大帝《贰臣传》是否能收留他。
教谕:钱祚徵
同是在崇祯七年,恩县也新上任一位教谕:钱祚徵,这位教谕多年却入“忠烈祠”,受春秋祠祀。
钱作徴,字锡吉,又字君远,山东掖县人。天启元年(即1621)举人,崇祯七年(即1634)任恩县教谕,崇祯十一年升□县知县。
崇祯十三年至河南汝州知州,钱作徴任汝州知州时,“土寇”横起。他练乡兵,击破州境山寨,社会安定。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贼”来攻城。钱祚徵身中流矢,坚持一个多月而城陷。城遂陷,钱作徴骂贼而死。汝人立庙祀之,入忠烈祠。
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