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学”在传统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弱者从强者手中撬动利益的工具。它最大的特征是“回报前要有延期”以及“价值的不确定性”。
人们常说,传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好面子”,凡事喜欢“论关系”。听起来这些好像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被坚决剔除。以前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今年过年回家有机会陪着父亲走亲戚,趁机也听亲戚们在酒桌上讨论一些家长里短的人情世故!
故事一:
很多年以前,我的爷爷因为肺癌去世,当时我记得家里来了很多我父亲的好朋友,人没到的也记得他们都随礼了,今天跟父亲闲聊才无意间明白父亲上回提到的责任和压力!零几年的时候爷爷去世,父亲的朋友们都来随礼,随礼的金额大概是3万多,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丧礼的费用兄弟们A,各自朋友间的人情世故还得自己在日后慢慢的还;从旁人的眼里大家会觉得这家人人脉不错,这么多人来,从父亲的眼里这就变成了慢慢维系的人情债,这些持续的关系只会继续累加,有来有往的前提还有一点是“往”不能比“来”少,这也是一种尊重!
当时的中国传统社会葬礼就是一种社交礼仪的沟通方法,从中国式礼仪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情交换,维系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欠我点什么我还你点什么,来来往往的关系才能持续的被维系;这里延续着“持续不断,人情交换”,这是一种中国式关系!
故事二:拜年
大年初二开始,家里就会陆陆续续有亲戚上门,第二天第三天,父亲就会带着我陆陆续续去其他亲戚家拜年,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假如你家有两个小孩,对方家有一个小孩,大家都会努力寻求两个小孩的红包金额跟一个小孩的红包金额一样多,这就是一种平等式的红包礼仪,带礼物也是一样,你来我忘必须换着花样但是费用相当的礼物才符合每个人的心理;每个人都会去衡量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彼此是不是做到了相对平等;这也是一种每年都会持续的人情世故。
这两个故事都在强调有来有往的交换来维系关系,有了交换,那怎么才能推动交换“持续进行”,最终建立稳定的“关系”呢?我们换一个场景:
请你试着想象一下求人办事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关系能否建立,其实看的不是求人的一方是否准备充分,而是要看被求的一方是否“懂规矩”。什么是“懂规矩”呢?
我们总觉得,求人办事,主动权掌握在被求的那一方手里,他是强势的;求人的那一方是被动的、弱势的。其实,在传统社会,关系这门学问正是弱者的武器,是弱者从强者那里撬动资源的杠杆。
人类学家马歇尔·莫斯提出一个“送礼要义”的公式,有三句话:“有义务地给,有义务地收,有义务地回报”。
假如老王开口求你办事儿,肯定不会空手而去,总归会给你点什么,这就是有义务地给;你收礼了,也就变成有义务地收,因为接下来你就要帮他办事儿;如果拒绝收礼,一来没给老王面子,但是保不齐日后你有事儿也要找老王,其次这个关系网可能就断了,中国关系强调的是持续性的,现在你拒绝老王的礼,这事儿在其他人耳里就变成了你拒绝往来,这就断己后路了;所以这个礼必须收,事儿必须办,并且还不能立即回礼,试想如果有人给你送礼,你隔天就回礼,这就变味了,变成了交易,性质变了,只有在日后你有需要的时候再请老王帮忙,这就是有义务地回报!
就送礼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学,也不是所谓的贿赂,这背后有复杂的关系网,古人常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也是一种持续反馈和感谢的一种方式,送礼也讲究的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并不是对等关系,而是生生不息的延续过程!就好比礼金,来三万去肯定不止三万,拜年也是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家长里短的人情世故关系也能让我们学习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