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
“久等了!简法APP正式上线啦!”
再看大家分享的关键词,“知识”、“变现”是命中最高的两个,作者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款明星产品“得到”。
“得到”是互联网知识分享类品牌“逻辑思维”的一个衍生产品,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为专栏订阅,平台与专栏作者五五分成,其中由李笑来老师主持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成绩最好,有着超过10万人的付费订阅——可谓移动互联网知识变现的教科书案例。
同为知识变现平台,“简法”借鉴了前辈大部分的产品形态,包括:专栏订阅、短音频内容、官方邀请作者等;而“简法”在官方公号推文中亦强调了自己最大的产品区分点:垂直——法律垂直领域的首个知识付费平台。
在互联网市场上,“垂直”是一种经典而聪明的打法:在已经被验证的市场区域,通过深挖细分领域用户,避开与巨头正面竞争,切分出一块自己专精的优势领域。“简法”选择圈地法律领域,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信息、人脉优势,后发但未必不能先至。
当然,取巧战术也存在天然弊端,“垂直”意味着市场缩减,目标用户从普遍被筛选为特定人群,内容的口味、付费习惯恐怕更加刁钻。“简法”无疑为法律人提供了一个逻辑合理、功能齐全的知识交易平台,但
这块市场能否熙熙攘攘,尚未可知。
“简法”打出“法律人的成长加速器!”Slogan,确立了法学生、法官检察官、执业律师等法律从业者为自己的用户群体;提出“效率、深度、实用”这“法律人成长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三大痛点,划定自己所欲迎合的市场需求。
查看“简法”官方微信公号,账号主体“广州律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11日,直至APP公测的3月份才完成公号的注册、认证,公号推送消息记录还没超过10条。据官方消息,“简法”自2017年3月28日开始公测,而后获得近万人的安装、近10万的付费充值——作为一个从公司到APP都新生不久的产品,成绩算得上优秀。
这个数据背后有两个原因:
其一,“简法”团队邀请首批入驻专栏作者,其中不乏在在互联网内容圈子内享誉已久的“网红”法律人,自带的粉丝流量、个人品牌背书;
其二,“简法”的产品形态在法律行业内很新鲜,并且APP的界面设计、操作流程在众多不那么精致的法律行业APP中也很能令人眼前一亮,接触到发布信息的法律人大都有动力下载来“尝鲜”,希望“简法”团队能够利用好这一波红利。
再看“简法”APP内呈现的数据:
截止2017年4月9日,现有的15个专栏中,订阅量最高的“今日法闻”,作者是简法编辑部,免费提供;
其余专栏的定价皆为¥119/半年,其中订阅量最高“法律相对论”,作者陈少文老师,但也不过107人而已;
知乎大V徐斌、逻格斯两人的订阅量加起来也没过百,而徐斌律师一人在知乎的粉丝就突破了百万;
法律圈的微信大号作者桂公子、CU检两人的订阅量加起来甚至没过五十,两位前辈的微信文章阅读量经常破万,背后的粉丝也不会少。
可以看出“简法”作为一款“法律垂直领域”知识变现产品的劣势。
第一,生产。作为知识平台的生产者,自己本身需要较强的营销能力、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获取更高的订阅量、并保持专栏的持续输出;同时专栏形式输出,还要求作者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才能保证用户对专栏内容前后连续、统一的期待。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法律人而言,在法律行业内有更直接的变现渠道;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法律知识,同样的时间消耗,在法律实务工作中可能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资源交换,这是知识变现平台所无法提供的附加价值。
如果平台促成的交易模式无法抹平法律知识生产者的回报落差,很容易导致生产者丧失动力,乃至流失。
第二,定价。作为付费商品的法律知识,想要覆盖更多的潜在用户,需要做到足够普遍,牺牲一定的专业程度、具体程度。然而法律又是一门倚重实践的社会科学,具体到个案的法律知识,最具有实用价值,但几乎没有普遍价值。
所以“简法”APP上主推的栏目,可能会逐渐集中在法律人文(比如陈少文老师的“法律相对论”、CU检的“一起CU发”)、职场成长(比如逻格斯“法律的阶梯”、王宇的“青年律师成长阶梯”)、辅助技能(比如罗艺的“演讲助力律师职场、镐赞的“用Mac打造高效工作流”)这些更去专业、更抽象的法律知识。
但是这类“普适”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法律人未必愿意买单,同时单价也很难卖高,继而就很可能面临前面提及的“平台上的知识变现”不如“法律行业的直接变现”的矛盾。
第三,消费。“简法”平台锁定的消费者中,律师、法官检察官无疑是最具付费能力的群体,但也恰好最缺少消费的时间、动力,尤其是面对这种虚拟化的学习方式——看了一天电脑实在是看不动了;至于学生群体,有付费的冲动,但是付费能力稍弱,并且在“简法”针对学生群体设立的考试辅导、职业规划等板块,同类竞品太多,“简法”在内容积累、垂直程度、师资配置方面都没有优势。
最后来总结一下。
“简法”所提供的法律知识变现平台,对于“普适”类法律“轻”知识而言,可谓捷径,借助平台本身的宣传、生产者的聚合品牌,锁定了准确的用户群体,并提供了不错的交易工具;但是对于“专业”类的法律“重”知识而言,短期内生产者的投入与产出会有较大落差,可谓弯道。
当然,站在法律从业者的角度,作者以为弯道的意义更大,因为在法律行业中确实缺少“专业”知识、经验更高效率、更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简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但是这块市场能否成功激活,还需要看团队的运营能力。
“简法”公测期不长,短期运营数据不俗,但是截止今天(2017年4月9日)APP内的订阅数据不容乐观。公测期的数据,很大程度是由于专栏作者的流量嫁接;但是平台本身太新,缺乏流量积累,后续没有出现爆发;而平台本身的引流、运营能力,才是产品真正能够在后期健康增长的关键。从“简法”目前表现出来的产品设计、资源组织能力,作者以为其团队的运营能力还留有后劲,期待“简法”接下来有更精彩的表现。
个人公号:吴皓的备份,期待我们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