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乱世奸雄”的评语竟然是他自己求得的。这事要从许劭兄弟的“月旦评”说起。
许劭字子将,生于公元150年,曾任汝南郡功曹,功曹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官员业绩考察。任职期间,他与其兄许虔每月初都对当时人物进行公开点评,时人称之“月旦评”。许劭很有操守,看人又极准,“月旦评”在当时名气极大。值得注意的是,“月旦评”只点评人品,并不品评诗文字画。不少有心仕途的子弟千方百计要求得他的点评。其中以曹操为典型。
当曹操请求许劭点评时,许劭开始是不愿意的,在曹的一再请求下,才勉强而答。这事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记载:“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但三国志的记载有所不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在两种说法中,小说《三国演义》采用的是“三国志”的说法,即“乱世奸雄”说。但我更倾向于“后汉书”的说法,即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作者陈寿生于蜀国,父亲受马谡“失街亭”所累,被诸葛亮革职,不久即抑郁而终,本人为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但并没有因此诋毁诸葛亮和蜀国政权。《三国志》写于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之时,成书于魏晋时期,当世人写当世史,其实未必写得周全。《后汉书》面世要比《三国志》晚150年,想必史料也更全面些。
许劭族人在南阳属于望族,出过几世“三公”。中国在隋朝前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位。当时已是乱世,十常待当道,许劭不齿于官场风气,不再做官。“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到达后,徐州刺史陶谦对他非常客气周到,但他认为陶谦为人虚伪,遂离开广陵,逃到了江苏曲阿,即今丹阳,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刘繇败于孙策后,一起逃到豫章,同年去世。
许劭病逝时年45岁。那一年正是公元195年,刘备34岁,诸葛亮14岁,曹操40岁,曹丕8岁,刘协14岁,孙坚刚去世5年,孙权13岁。周瑜20岁。而司马懿16岁,还未出仕。5年之后,即公元200年,在河南官渡,曹操大胜袁绍,三国的大戏方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