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306)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以方录【23】

【原文】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译文]

学生问:“人心与万物同为一体,像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是血气等物质流通的,这还可说是同体,对于他人来说就应该是异体了,至于禽兽草木就更远了,为什么还说是同体呢?”

先生说:“你这是只在感应上看问题了;其实岂止禽兽草木,就算是天与地、鬼与神也是和我同体的。”

学生问为什么。

先生说:“你看天地中间,什么才是它们的心?”

学生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问:“什么是人的心?”

学生回答说:“是人的灵明。”

先生说:“可见充塞天地间的只有这个灵明,只是被人体所隔开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望它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察它的厚?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分辨它的吉凶灾祥?天地万物鬼神,离开了我的灵明,便没有了,一切成空。反过来,离开了万物,我的灵明也就没有了。所以,它们是一气相通的,怎么隔开的呢?”

学生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百万年来都是存在的,为什么没了我的灵明,就都没了呢?”

先生说:“现在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的灵明消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在哪儿呢?”

[解读]

阳明学说里的“灵明”,是人的感应知觉,是指人的精神或心之精神,有别于人的身体或形体。

这一段也可以认为是对“心即理”这个概念进行的最淋漓尽致的解释。也是从哲学角度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提问者最后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真的是代表了广大的唯物主义者道出的质疑。

但是阳明先生的一句“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的回答,犹如拿滚开的水浇雪,令提问者的疑问触之即化。天地宇宙,自然是亘古以来永存着的,王圣人何尝不知道这一个简单的事实。但是王圣人更加知道,如果具有知觉的主体——也就是人——如果不存在了,谁又会有心思去理会这个唱独角戏的孤独歌手——宇宙万物呢?所以,天地间诸事诸物只有人参与进来后,才能谈其对于人的意义,也就毋庸置疑了。

这段对话既是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最好诠释,也充分展现了王阳明的整体论世界观。如果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他怎么会说“离却天地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呢?又怎么会说“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呢?

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并不是想否定规律、法则和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只是想表明——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正如他所说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传习录》卷中) 可见,在王阳明这里,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