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句出自〔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黑色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而得名。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不辞:不妨。
赏析: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但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