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子,《一弦琴》中的主人公之一。
苗子,一个出身在大士族家庭中长大的女子,自小就受到祖母的百般疼爱和悉心教育。她就如同春日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却没有一丝燥热。
苗本是出身的大家庭里面,家教非常严格。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可是当她听到有伯弹奏后,就认定了做有伯做她的老师。在那个时代,做什么事情都是讲究身份地位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是不能随便和外人有联系。而有伯,是一个身份不明,来历不明的男子,这正是大户人家的大忌。可是苗子,一个处处小心行事,凡事都顺从大人意见的乖孩,却把这些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她,只认准了有伯的琴艺——除了有伯,她不会再拜任何一个人为师。
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让苗子整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最终,苗子的好友朝於帮助她通过了祖母和家人的关卡,她终于可以拜有伯为师了。
可是有伯生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对于苗子的到来,他是拒绝的。这完全出乎苗子的意料。苗子,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是多少人想要接近的对象,可是她却在有伯这里硬生生的碰壁了。对于苗子来说,这种委屈哪里受得住。可是,她却又将眼眶内的眼泪强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自出生以来,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里人帮助她来完成,这次苗子决定她要自己亲自解决这件事情。她决定不拜有伯为师不罢休。
被拒之门外的苗子每次回家都瞒着着祖母,说在练琴。而有伯,最终还是被她的这份执着给打动了,接收她为弟子。
在有伯家学习弹琴的每一天都是快乐至极的。在有伯家,苗子接触到了和自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苗子的家,是规规矩矩的,而有伯家,却是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一面。他盘腿坐在一弦琴前,对着一弦琴喝着小酒。苗子有些震惊,可是内心的不安让她毅然决定留下来。或许有伯家里的环境正满足了她那颗骚动的心。
同时有伯的教学方法非常严厉,一开始苗子并不习惯。但是到后来,苗子发现有伯的这种教授方法确实有利于帮助她提高自己的琴艺。
在拜有伯为师的几年当中,苗子的一弦琴琴艺可谓日渐精湛。可是有伯却在这个时候去世了。
有伯的家的女仆美代是在大半夜去通知苗子的。苗子那个时候,不顾家里人的阻扰,冒着大雨去看有伯。苗子看到有伯的遗骸时,整个人都僵住了。她不知道以后的时间还怎么过,她只有在他的遗骸前旁边哭泣。
自从有伯去世后,苗子整日形如躯壳,浑身无力。她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整日郁郁寡欢。直到美代告诉她,她怀了有伯的孩子的那一刻,她身体里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崩溃了。那一刻,她觉得这个世界都与她无关了。原来,她早已经爱上他了。这份爱,隐藏地太久。
而有伯,到底有没有也喜欢她呢。她觉得他喜欢上她的,不然有伯怎么会戒掉心爱的酒,一心投入到创作当中,最终完成了《渔火》的创作。
我相信,有伯也是喜欢苗子的。只是有伯自觉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硬生生地把这份爱意隐藏在心底。他眼盲,不能见到苗子;他口拙,宁愿什么都不说;所幸,他手巧,把所有的情都寄托在一弦琴上。他尽可能地帮助她提高琴艺。或许,有伯把所有的相思之情,挣扎之痛都寄托在《渔火》当中。而《渔火》,最终化为苗子的感动之泪。
有伯去世后,苗子便不再碰琴。有伯的去世和美代亲口告诉她的消息让她难以有任何的理由再去碰琴。她不敢去拿琴,她甚至恨琴。她以为她这一生都不会再和琴有任何瓜葛。可是谁会知道,20年后她又重新拿起了一弦琴,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在与丈夫的合力之下,共同创办了高知市上流家庭子女的必经之地——市桥塾。她的琴艺得到了广泛地认可,成了明治时期继承一弦琴宗师唯一真传的人。
那时年少的爱和恨,苗子终究将它们都化为一弦琴的琴艺,并且将其传授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