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词的格律与言语 ☆ 田 秀 诗词与现代新诗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形式和言语方式。于此,有许多的诗词大家和当代诗人对此,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而且还有相关的著术出版问世。这说明,诗词的形式与章法还是处于变动与发展的动态之中。于是,我想对此,谈几点个人浅见供同仁参考,也诚请批评与指正。 一.诗和词的演变 诗经过《诗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体、古体诗、近体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和排律)等形式的变化与发展,这之中的形式变化主要在言语的音韵方面的变革,以及诗句的句数与字数等方面也日趋变化成为比较严格的一种固定形式。到了近体诗的时候,已经严重地障碍了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词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体诗和近体诗在音韵方面,已经和当时的音乐有着完美的结合。当时的诗不是单独的文学读本形式,主要是供音乐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当时的《诗经》等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我记得古时候,有诗人比赛谁的诗传唱的多的故事。这故事里讲的是传唱诗不是传阅诗,这说明诗是供人唱的。 从诗文学化之后,就变成了专门供人阅读。要让人很好的读懂诗人的情感,当然就要在诗的各方面都要相应的变化以适合诗人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词的变化主要方面 词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词句字数变革。词,基本上打破了古诗的严格的数字限制,一首词中,它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这种变化,基本不存在诗的那种对诗人的严重束缚。由此,我们看来,诗词的变化不是让人们墨守成规的。 词除了在句子上发生了长短变化,打破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字数一律的规定之外,在音韵格律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词的平仄方面比格律诗要宽一些,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有少数词牌有对偶句,但也没有严格的正对与宽对之分),这是其一。其二,押韵方面打破了格律诗的一律平韵,而且相近的韵也可以在词里使用。 当然,词的形式比格律诗多了。词的形式是以词牌名出现的,一个词牌名就是一首词的格律,所以说有多少个词牌名就有多少词的格律。当初,每一个词牌与当时词作家要抒发的情感是成一一对应的,并且还对应着相应的乐曲,是合曲之词,可以歌唱。后来呢?与原词脱离关系,形成了后来的依声填词,只是保留了原词牌格律,为了有别于原词,在词牌名下边另注名词的题目。 对于词的变迁,暂谈这些,其他还很多。 三.诗词的言语变迁 就言语而言,当时的诗词有着严格的规定,乡间俚语是不能登上诗词的大雅之堂。就是诗中所取之材,都不能涉及到乡间民事,大多是文化人圈子内的喜怒哀乐或是花草树木以及飞禽虫鱼等东西。 但是,到了词的出现之后,这方面也就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文化人圈子渐渐扩大之后,文化人中走进来不少的低层人物,这些人员给依声填词带进来不少的白话词语,让诗歌迎来革命性的变迁准备了物质意义上的条件。不然,还要经过更漫长的岁月。后来的元曲就说明这一点,再后来的新诗也就为这方面作了有力的佐证。 四.诗词格律与言语的变化说明什么 通过前面的论述,说明诗词本身都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变迁之后的今天,今人用古诗词旧形式作诗填词时,当然应保持相应的变化。这也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就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或心态去看待事物。当然,诗词更不例外。 2016.9.6.于浙江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