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层次:
【定义】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和信息丰富,正所谓知己知彼,决策前必须获得对自己、对对象的了解,才能支持决策的做出。
1、自我认知:
我要如何更了解自己,才能让结果变好?
【话术】
• 性格特征
• 气质类型
• 知识体系
• 学习经历
• 能力触发及响应特点(第一印象)
• 三观体系
• 原则
• 兴趣爱好
• 资源
对象认知:
【定义】我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怎么样能够依据对象的特点来让结果变好?
【话术】
• 你需要了解的对象是什么?请澄清它是什么以及谈论的边界?
• 这个对象的心理表征是什么?你可以去哪里找高手获得相关表征?
• 对象有没有必然的发展规律、阶段,以便我们找到它的特点?
• 对对象进行处理时,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二、决策层次:
【定义】有了充分的信息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必须还要有决策原则、决策流程进行支撑,才能更好地决策。
决策:
我的决策是否符合决策原则、决策流程,是否进行推演,思路是否高级……?
决策也是有流程和方法的,总的来说可以用问题解决方法论的套路去嵌套:
【话术】
• 先判断自己要决策的是什么;
• 分析各种决策选择的原因和可能性;
• 提前推演,通过各种方式(合并、删减、综合)形成解决方案;
• 如果有多种解决方案,要进行评估和完美选项输出;
• 设定目标、提供资源支撑、防范风险;
• 执行和过程中的持续调整(这就涉及到元认知了)。
三、元认知层次:
【定义】决策做出后,还要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实现,必须依靠元认知的力量,通过自我觉察、对话、监督的方式,达到计划、监控、调节的目标,以帮助成果的取得。
元认知:
我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遇到问题要如何处理……
【话术】
自我觉察、自我对话、自我监督的子能力。
• 自我觉察,能够让自己找出触发器和自然响应的关系,并且调整第一反应;
• 自我对话,能够让自己找出影响决策的理性和感性冲突,甚至可以要求不同立场的感性和理性进行对话,解决冲突;
自我监督,是观察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前分析可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哪些影响,以提前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