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2月18日,我终于做出了这个决定。
跳出一座围城,去另一个更大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或许每一个从鹅厂离职的人有此番想法都不足为过,但当自己做下这个决定的时候,却发现思想的包袱如此沉重。之前在公众号看过一篇文章 《工作三年从腾讯离职,为什么我不愿意留在BAT》,文章简要地摘述了大公司之痛与创业公司之病,这种论证方法可谓客观,有理也有据。但反观整个“离职季”所做的每一个决策,这些观点反倒在我看来都是隔靴搔痒的影响因素。
2018年的4月25日,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
最近走在路上总是幻想有人拿着刀从背后逼迫我,一步又一步地走向悬崖。
这是我不久前的一条朋友圈,惊动了不少朋友,都说我这是过度焦虑或者是轻度抑郁,我紧忙跟大家留言玩笑说是“要养胎”、“需要有人来继承我的蚂蚁花呗”,但显有人知这是我多个夜晚辗转反侧后所具象夸张化的一幕。离职前3个月的每个晚上,我都会问自己“这一切是我想要的么?”。没错,持刀的凶手就是我自己。
从舒适区到悬崖只需要两步
说道之前提到的大公司之弊——平台光环、流程制度、修罗场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左右一个人离职的主要原因。公司规模体量足够大,企业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或衰退时,这些是企业管理或者说企业立足的竞争力中的核心一环。所谓适者生存,每一种体制下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无外乎你能否适应,或者说你喜不喜欢。
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是少年的模样,经过两年的洗礼,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他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你想得到什么,如今得到了么”
“哪些你没得到,还想得到么”
少年沉思良久后做出了回答,“没有”、“我想”,于是他从舒适区向前走了两部,也许如果没有那把刀,他至今也不会看到悬崖前方到底有些什么。
互联网从业者绝大多数都很焦虑,或者说在这个碎片化与快节奏又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焦虑是不正常的。赡养老人、安居定所、供养子女,一旦经济压力成为你的精神负担,你就透支了一半的生活动力。而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解决生产效率的行业,所以当现阶段人口迁移红利到达天花板之后,供需关系也已基本满足,纯移动产品的赛道也随之收窄,可选择的产品方向愈发稀缺。在这种大环境下,可能很多人会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虽然话是没错,但又回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结果才能去衡量你选择或者努力的正确性。回到刚才的两个问题:
“我想得到什么?”
人的不同阶段的诉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增长心态也会有所改变。30多岁可能会考虑纠结体力与智力的问题,但20多岁的人就去沉下心拼搏吧,积累我所需要的能力。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加速自己成长的平台和环境。
“哪些我没得到”
产品,行业,产业,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产品经理进阶的视角高度。只固化在产品之中,没有一个行业或产业支撑,或者说视野达不到一个行业或产业的高度。那30岁的时候,你纠结的更多可能还是体力的问题。
所以对我来说,我急切的需要一个能够加速成长的环境,需要一个足够宽的赛道。当然,能拥有这两点可以说是选择离职后最理想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团队、环境、行业、老大是不透明的,单从几次面试中是无法了解透彻的。所以,我说自己是足够幸运的。
经历了从0到1组建全部团队,选择了AR这条赛道,虽然还有很多未知数。但我觉得未来能做的远远不止如此,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或许就是能够看到自己比昨天更强一些。
除此之外,自己也将继续培养写作习惯,记录这个行业、周边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