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里坚持日更百天之后,期间收到了很多热心简友的关注、点赞和评论,实在是受之有愧。也有一些热心的简友给我的文章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一部分简友提到我的文章太过理性,道理讲的有点多,但读起来缺乏美感。其实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简友们的评价已经非常委婉了,我的自我评价是文章写得像说明书,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内容就像政治老师在讲课。
鉴于简友的这些中肯的建议,我在简书中寻找一些美文,特别是一些关于景物描写的相关文章,通过细细品读,我慢慢发现,很多美文中提到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自然和淳朴,既没有过于生僻的词汇,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凑在一起,能够非常自然地展示给读者一种舒适的画面感。
起初,我认为自己缺乏审美,但当闭上眼试图复述文章中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景物中的内容不知道该怎么说,例如很多植物说不出名称,不知道怎么描述每种植物部位名称,也不知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加上头脑中的词语非常的匮乏,不会使用精准的词语去描述其形状、颜色,更不用说利用这些植物的特性,借物喻人、以景抒情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发现中学时代学习的地理、历史、生物是多么的实用,都是必要的基本的生活常识,而被我当初应付考试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有让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展现美。这让我想到中国科协曾做过一项全民调查,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仅不到8.5%,我想我肯定属于那些无知的大多数吧。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MOOC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对基本科学知识的获取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只要主观上想去学,理论上就可以获取足够多、足够深的知识。所以,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找借口,好好补短板,抓紧一切机会学习。
回到我写作存在的问题,除了积累美文美句和练习写作技巧之外,当务之急,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可能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基本的科学常识、文学常识和美学常识等。正如很多写作大咖们反复强调的“输入、输入、输入”,输入不仅仅是多读书,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读好书,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尽可能均衡,而不是凭借个人的兴趣去读,更重要的是能把书中的精髓部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是零散的信息。
写出好文章,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量,这是我们构建文章的基本素材,而掌握这些素材只能依靠多读书,长期积累。在素材正确并充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思考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类比,形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也许才有可能写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呈献给读者。